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明晚期昆曲才女人物形象的分析——以《红拂记》为例
详细信息    查看全文 | 推荐本文 |
  • 作者:李亚方
  • 关键词:昆曲 ; 人物形象 ; 戏剧性 ; 故事情节
  • 中文刊名:HZWZ
  • 英文刊名:Sinogram Culture
  • 机构:上海大学;
  • 出版日期:2018-11-10
  • 出版单位:汉字文化
  • 年:2018
  • 期:No.215
  • 语种:中文;
  • 页:HZWZ201821026
  • 页数:2
  • CN:21
  • ISSN:11-2597/G2
  • 分类号:54-55
摘要
明晚期昆曲剧本创作随着社会发展不断创新之际,昆曲剧本中女子形象转向"才女"的趋势逐渐盛行。知性、谋略等象征古代男性化的形象特点被赋予"才女"身上,剧作家对女性角色创作的转变侧面体现出女子社会地位的悄然改变,也体现出观众审美趣味的新要求。
        
引文
史春燕、吕靖波2004《<红拂记>盛传探因》,《徐州教育学院学报》第7期。
    蒋小平2009《“才女”与“文人”的双向建构--略论晚明传奇中才女形象的“文人化”》,《戏曲研究》第7期。
    邵春燕、张风冀2012《<红拂记>传播研究》,《山西师范大学学位论文》。
    董宁1989《情与爱的礼赞--谈明传奇爱情剧的积极意义》,《山西大学学报》第4期。
    蒋小平2008《“双性同体”晚明传奇中才女形象的性别解读》,《戏剧艺术》第3期。
    伊天夫2016《论舞台空间与灯光设计中视觉隐喻的写意精神--以现代京剧<欲火黎明>》,《戏剧艺术》第6期。
    孟晨、张玉勤2008《视觉隐喻视阈下明刊<红拂记>的语图关系》,《四川戏剧》第5期。
    谭正壁、谭寻1981《论张凤翼及其<红拂记>》,《河北大学学报》第4期。

© 2004-2018 中国地质图书馆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6469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7129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 邮编:100083

电话:办公室:(+86 10)66554848;文献借阅、咨询服务、科技查新:66554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