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新时代政治学研究议题的变化
详细信息    查看全文 | 推荐本文 |
  • 英文篇名:Changes of the Research Topics in Political Science in the New Era
  • 作者:何涛
  • 英文作者:Tao HE;
  • 关键词:新时代 ; 政治学议题 ; 政治现代化 ; 民粹主义 ; “国家的回归”
  • 中文刊名:ZYSH
  • 英文刊名:Journal of the Central Institute of Socialism
  • 机构:中国政法大学;
  • 出版日期:2019-06-15
  • 出版单位:中央社会主义学院学报
  • 年:2019
  • 期:No.219
  • 语种:中文;
  • 页:ZYSH201903010
  • 页数:9
  • CN:03
  • ISSN:11-2778/D
  • 分类号:76-84
摘要
中国政治学研究经过四十多年的恢复、重建与发展,取得了丰硕的成就。进入新时代,政治学的研究议题又出现了一些值得注意的变化。从总体趋势上来说,政治学理论研究在总量方面下降到相对正常的比例,但研究的深度与水平在不断进步;从议题的具体内容来看,既有对政治现代化以及民主法治这些经典问题的延续与推进,也有对民粹主义、"国家的回归"、大国崛起与全球秩序等新兴问题的探索。如今,政治学的发展已经迎来了一个关键的节点,中国特色的政治学话语体系呼之欲出。
        
引文
(1)钟扬、韩舒立:《当代中国政治学学科发展评估——基于<政治学研究>的文本分析》,《政治学研究》2017年第2期。
    (2)参见俞可平:《中国政治学的主要趋势(1978-2018)》,《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8年第5期;王炳权:《改革开放后的中国政治学:演进轨迹与内在逻辑》,《行政论坛》2019年第2期。
    (1)类似的研究参见钟扬、韩舒立:《当代中国政治学学科发展评估——基于<政治学研究>的文本分析》,《政治学研究》2017年第2期;桑玉成、周光俊:《从政治学博士论文看我国政治学研究之取向》,《政治学研究》2016年第4期。
    (2)阮思余、刘志鹏:《青年政治学论坛与中国政治学的发展》,《政治学研究》2016年第3期。
    (3)丛日云:《西方政治思想史研究50年》,杨海蛟主编:《新中国政治学的回顾与展望》,北京:世界知识出版社,2000年,第137页,
    (4)杨光斌:《作为建制性学科的中国政治学——兼论如何让治理理论起到治理的作用》,《政治学研究》2018年第1期。
    (1)参见李筠:《索尔兹伯里的约翰论德性、国家与暴君》,《政治思想史》2017年第1期。
    (2)相关背景可参见谭安奎:《从国王到人民:“两个身体”隐喻的转换抑或拒斥》,《探索与争鸣》2018年第12期。
    (3)参见孟天广:《政治科学视角下的大数据方法与因果推论》,《政治学研究》2018年第3期;孟天广、张小劲:《大数据驱动与政府治理能力提升——理论框架与模式创新》,《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8年第1期。
    (4)[英]赫伯特·巴特菲尔德:《历史的辉格解释》,张岳明、刘北成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12年,第1页。
    (5)参见[美]列奥·施特劳斯:《进步还是回归》,郭振华译,潘戈编:《古典政治理性主义的重生——施特劳斯思想入门》,北京:华夏出版社,2006年,第310-311页。
    (1)参见[英]昆廷·斯金纳:《共和主义的政治自由理想》,刘训练译,应奇、刘训练编:《公民共和主义》,北京:东方出版社,2003年,第74-75页。
    (2)参见黄振乾、唐世平:《现代化的“入场券”——现代欧洲国家崛起的定性比较分析》,《政治学研究》2018年第6期。
    (3)参见袁超、张长东:《民主化范式的四大命题及其批判——从政治衰败研究的视角切入》,《上海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7年第4期。
    (4)参见[美]乔万尼·萨托利:《民主新论》上卷,冯克利、阎克文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15年,第21-22页。
    (5)王炳权:《改革开放后的中国政治学:演进轨迹与内在逻辑》,《行政论坛》2019年第2期。
    (1)张桂林:《逻辑要义、历史努力与认知前提:建构中国特色政治学话语体系》,《政治学研究》2017年第5期。
    (2)谈火生、杨婕:《改革开放40年中国政治学重要概念的变迁及启示》,《天津社会科学》2019年第2期。
    (3)参见金雁:《俄国民粹派的崛起》,《学习时报》2005年5月9日;林红:《论现代化进程中的拉美民粹主义》,《学术论坛》2007年第1期。
    (4)转引自林红:《西方民粹主义的话语政治及其面临的批判》,《政治学研究》2018年第4期。
    (5)参见郭中军:《价值观与经验现象:民粹主义概念的尴尬及其重构》,《复旦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9年第1期。
    (6)参见刘瑜:《民粹与民主:论美国政治中的民粹主义》,《探索与争鸣》2016年第10期。
    (1)参见夏庆宇:《欧洲左、右翼政党之间的“共识政治”现象初探》,《国外理论动态》2018年第10期。
    (2)[美]弗朗西斯·福山:《政治秩序的起源:从前人类时代到法国大革命》,毛俊杰译,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年,第19-20页。
    (1)参见连朝毅:《国家与社会关系的当代调适及其发展辩证法——基于马克思政治哲学范式的“治理”研究》,《政治学研究》2016年第2期。
    (2)参见杨光斌:《中国政治学基础理论研究的突破性进展》,《光明日报》2015年7月30日。
    (3)但稍显遗憾的是,大卫·阿米蒂奇的《现代国际思想的根基》一书2017年被翻译过来后,没有引起应有的讨论。阿米蒂奇书中分析了霍布斯、洛克、柏克以及边沁等人的国际思想,弥补了以往研究中容易被忽略的维度。这对于我们理解西方自由主义、保守主义以及功利主义背后的全球秩序逻辑,非常有益。
    (1)参见唐世平:《国际秩序变迁与中国的选项》,《中国社会科学》2019年第3期。
    (2)转引自包刚升:《世界政治:打通比较政治与国际关系的新视角》,http://pol.cssn.cn/zzx/gjzzx_zzx/201902/t20190213 4824658.shtml,2019年4月19日。
    (3)参见杨光斌:《论世界政治体系——兼论建构自主性中国社会科学的起点》,《政治学研究》2017年第1期。
    (4)任剑涛:《国际规则与全球化的中国方案》,《探索与争鸣》2019年第2期。
    (5)参见施展:《枢纽:3000年的中国》,桂林:广西师大出版社,2018年,第3-7页。
    (6)参见唐世平:《国际秩序变迁与中国的选项》,《中国社会科学》2019年第3期。
    (1)参见张桂林:《逻辑要义、历史努力与认知前提:建构中国特色政治学话语体系》,《政治学研究》2017年第5期。
    (2)林毅:《西方化反思与本土化创新:中国政治学发展的当代内涵》,《政治学研究》2018年第2期。

© 2004-2018 中国地质图书馆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6469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7129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 邮编:100083

电话:办公室:(+86 10)66554848;文献借阅、咨询服务、科技查新:66554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