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机器的进化与工人生存情绪的改变——从肖克凡的《机器》谈起
详细信息    查看全文 | 推荐本文 |
  • 英文篇名:The Evolution of Machine and the Change of Workers' Survival Emotion: A Discussion Beginning With XIAO Kefan's Machine
  • 作者:张红翠 ; 张祖立
  • 英文作者:ZHANG Hongcui;ZHANG Zuli;
  • 关键词:肖克凡 ; 《机器》 ; 人工智能 ; 农民工 ; 劳模精神
  • 中文刊名:ZWPL
  • 英文刊名:China Literature and Art Criticism
  • 机构:大连大学文学院;
  • 出版日期:2019-06-25
  • 出版单位:中国文艺评论
  • 年:2019
  • 期:No.45
  • 基金:国家社科基金项目“新时期以来工业题材文学创作研究”(项目号13BZW131)阶段性成果
  • 语种:中文;
  • 页:ZWPL201906012
  • 页数:10
  • CN:06
  • ISSN:10-1342/J
  • 分类号:87-96
摘要
小说《机器》对工人阶级崇高劳模精神的塑造以及对机器生产的艺术化书写是有条件的,即机器的低智能化。这一条件决定了工人的生产体验有相对的自由性、参与性,决定了生产过程中"人"的主体性尚未消失。当机器进入高智能化的进化阶段,人的自由性和参与性被标准化高节拍的生产线所挤压,工人作为"人"的存在便被隐没在了生产线的背后。后者的工业经验是当下工业写作较少捕捉和处理的,《机器》的叙事无意中触及到这一视点,透露些许反思的端倪。而与之相应的,则是当代生产线中农民工诗人的写作,它有效地补充了时下工业小说写作的经验空白。
        
引文
[1]肖克凡:《机器》,湖南文艺出版社,2006年。
    [2]肖克凡:《机器》,湖南文艺出版社,2006年,第178页。
    [1]肖克凡:《原址》,百花文艺出版社,1997年,第20页。
    [2]同上,第264页。
    [1]肖克凡:《原址》,百花文艺出版社,1997年,第330页。
    [2]同上,第340页。
    [3]肖克凡:《机器》,湖南文艺出版社,2006年,第287页。
    [4]肖克凡:《原址》,百花文艺出版社,1997年,第222页。
    [1]肖克凡:《原址》,百花文艺出版社,1997年,第66页。
    [2]肖克凡:《原址》,百花文艺出版社,1997年,第66页。
    [3]参见[美]查尔斯·赖特·米尔斯:《白领:美国的中产阶级》,周晓红译,南京大学出版社,2006年。
    [4]肖克凡:《原址》,百花文艺出版社,1997年,第256页。
    [1]肖克凡:《原址》,百花文艺出版社,1997年,第304页。
    [2]肖克凡:《原址》:百花文艺出版社,1997年,第66页。
    [1]肖克凡:《原址》,百花文艺出版社,1997年,第77页。
    [2]同上,第207页。
    [1]秦晓宇:《我的诗篇:工人诗歌云端朗诵会诗集》,杭州蓝狮子文化创意有限公司,2019年4月,第56页。
    [2]同上,第64-66页。
    [3]参见[美]查尔斯·赖特·米尔斯:《白领:美国的中产阶级》,周晓红译,南京大学出版社,2006年。

© 2004-2018 中国地质图书馆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6469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7129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 邮编:100083

电话:办公室:(+86 10)66554848;文献借阅、咨询服务、科技查新:66554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