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南越华文文学的“家”与“国”分离书写
详细信息    查看全文 | 推荐本文 |
  • 英文篇名:Separation of “Home” and “Country” in Chinese Literature in South Vietnam
  • 作者:涂文晖
  • 英文作者:TU Wen-hui;
  • 关键词:文文 ; 南越 ; 家国观念 ; 转型 ; 冲突
  • 英文关键词:Chinese literature;;south Vietnam;;concept of home-country;;transformation;;conflict
  • 中文刊名:HQDX
  • 英文刊名:Journal of Huaqiao University(Philosophy & Social Sciences)
  • 机构:华侨大学华文学院;
  • 出版日期:2019-02-20
  • 出版单位:华侨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 年:2019
  • 期:No.130
  • 基金:福建省社会科学规划项目“越南华文文学的整理与研究”(FJ2017B133)
  • 语种:中文;
  • 页:HQDX201901011
  • 页数:9
  • CN:01
  • ISSN:35-1049/C
  • 分类号:130-138
摘要
南越华文文学是以文学的手法反映了南越华人从"落叶归根"转变为"落地生根"的历史,相当于南越华人的"民族志"。在梳理南越华文文学史的基础上,拈出南北越对峙时期(1954—1975)这一南越华人家国观念的重要转型阶段,通过对这一阶段两类南越华文作家创作的解读,提炼出转型期南越华人的重要精神特征,即"家"与"国"的分离。这种分离具有严肃的悲剧性,它反映的是华人本土化的历史必然要求与南越华人不愿屈就这种要求之间的冲突。
        The Chinese literature in south Vietnam reflects the history of ethnic Chinese in south Vietnam whose desire of returning to China has changed into striking the roots in Vietnam. Thus,the Chinese literature in south Vietnam is equivalent to the"ethnography"of ethnic Chinese in south Vietnam. Based on the history of the Chinese literature in south Vietnam,this essay picks out the period of the North—South confrontation in Vietnam (1954-1975),which is the important transformation stage concerning the concept of home-country of ethnic Chinese in south Vietnam. Through the interpretation of the two types of Chinese writers in South Vietnam at this stage,the important spiritual characteristics of the Chinese in South Vietnam during the transitional period,namely the separation of"home" and "country",are extracted. This separation is a serious tragedy,which reflects the conflict between the historical necessity of Chinese localization in Vietnam and the unwillingness of South Vietnamese Chinese to submit to this demand.
引文
(1)黄子坚、潘碧华、蔡晓玲:《战乱与爱:叶传华及其在”越战”期间创作的华文诗歌》,《外国文学研究》2014年第6期。
    (1)1964年8月,美国开始轰炸越南北方。1965年3月,美军在岘港登陆,正式拉开了越南战争的序幕。1973年巴黎协定签订后,美军撤出越南。1975年,越南人民军发动了“胡志明战役”,于4月30日解放了西贡和整个越南南方。
    (2)越南统一之前,越南华报多达十几家,其中《远东日报》销路最广,其文艺副刊在越华文坛居于领导地位。《远东日报》创办于1939年,是越南华人自办的一份商报,越南统一之后连同其它华人自办的报纸一起被取消。
    (3)现今越南官方确认的境内民族有54个,包括华族。越(京)族为主体民族,其余为少数民族。
    (4)“一报”指的是华文《西贡解放日报》,创刊于1975年5月,是越南共产党胡志明市委机关报。“两刊”指的是2008年华人自办的《越南华文文学》与2012年半官方的胡志明市华文文学会创办的《文艺季刊》。
    (5)谢振煜:《越华文学三十五年》,《华文文学》2011年第3期。
    (1)王润华:《越界跨国文学解读》,台北:万卷楼,2004年,第446-447页。
    (2)马禾里:《都市二重奏》,堤岸:妇女日报社,1949年,第8页。
    (3)蛰蛮,出生于20世纪初,具体年份不详,原姓周,祖籍广东顺德。青年时期移居越南后曾长期从事狩猎活动,在《远东日报》先后开设“越南狩猎谈奇”与“无所不谈”专栏等,是1960-1970年代越华文坛最受欢迎的副刊专栏作者之一。1975年出版《越南狩猎回忆录》。越南统一之后去向不明。
    (1)蛰蛮:《重九登高忆旧游》,《远东日报》“无所不谈”专栏,1972年10月15日。
    (2)蛰蛮:《广府人过旧历年》,《远东日报》“无所不谈”专栏,1966年1月12日。
    (3)山人,原名岑可勤,生卒年不详,祖籍广东。先在《红豆》电影周刊撰稿,《红豆》闭刊后,在《远东日报》文艺副刊设立“应毋庸议斋随笔”专栏,以其幽默之风深受读者欢迎。1959年出版单行本《应毋庸议斋随笔》1-3辑。1980年代担任加拿大一家越华报刊的总编辑。已去世。
    (4)山人:《应毋庸议斋随笔》第一辑,远东日报社,1959年,第1页。
    (5)中川:《酒国妙人》,《远东日报》副刊,1972年10月20日。
    (6)蛰蛮:《秋风旧乡情》,《远东日报》“无所不谈”专栏,1972年10月28日-11月3日。
    (7)龙津:《堤岸三多》,《远东日报》“人海实录”专栏,1972年10月2日。
    (1)吴殿楼:《也谈至圣孔子》,《远东日报》“学风”版第290期,1967年9月26日。
    (2)《十二人诗辑》是南越华文文坛的第一本现代诗辑,于1966年12月由12位越华现代诗人联合出版。诗辑以名字笔画为序,所排列的12位诗人分别是:尹玲、古弦、仲秋、李志成、我们、徐卓英、陈恒行、荷野、银发、余弦、影子、药河。
    (3)故乡是老祖宗们定居的地方,我生长在他乡,从未有回过故乡半步;看看故乡的一草一木,故自称为故乡的私生子。
    (4)飘飘诗社的《飘飘文集》发表于1966年第10期的香港《当代文艺》,它发表时的标题为《湄公河的踯躅-越南飘飘文集》。
    (1)殷颖:《丁香空结雨中愁》,《远东日报》副刊,1966年4月3日。
    (2)李强:《五月悼忠魂》,《远东日报》“学风”版第761期,1973年6月5日。
    (1)秋魂:《乡情草》,《远东日报》“学风”版第2期,1961年12月27日。
    (2)气如虹:《堤城春秋》,《远东日报》“学风”版第408期,1969年12月5日。
    (3)鲁心:《山河》(西贡、大叻、芽庄一首),《远东日报》“学风”版第685期,1972年11月12日。
    (4)陶里:《越南华文文学的发展、扩散及现状》,《华文文学》1995年第2期。
    (5)陈大哲(1934-2013),出生于福建厦门,1937年随父母移居越南西贡堤岸。长期在电影界及华文报界工作。自50年代开始至1974年,在西贡各华文报文艺版上刊登了大量作品,先后结集为单行本(铅印或油印)的有新诗集《无声的歌》《小草集》《新小草集》,小说集《表哥奇遇记》《染发风波》《爱情走在十字路口》,散文集《抒情寄简》,影评集《萍心影话》等,可惜这些作品集均已散失。越南统一之后,陈大哲封笔将近7年,直至1981年移居台湾后才恢复写作。到台湾后,陈大哲出版了长篇小说《湄江泪》,小说、诗歌、散文选集《西贡烟雨中》。1987年,陈大哲移民美国旧金山,又陆续出版了小说、诗歌、散文选集《金山脚下》,电影剧本《那年那夜那月》,诗歌、小说、散文选《移民的婚姻故事》,小说、散文、诗歌选《乘着歌声的翅膀》等。2013年,因病去世。
    (6)陈大哲:《乘着歌声的翅膀》,台北:亚洲华文作家协会越棉寮海外分会,2007年,第161页。
    (1)陶里:《越南华文文学的发展、扩散及现状》,《华文文学》1995年第2期。
    (2)心水(1944-),原名黄玉液,祖籍福建同安,出生于越南,是20世纪70年代越华风笛诗社的创社成员之一。1978年全家逃难抵印度尼西亚,翌年移居澳大利亚墨尔本至今。现任澳大利亚维州华文作家协会名誉会长、世界华文微型小说研究会理事、世界华文作家交流协会秘书长等职。心水抵达澳大利亚之后写作的两部长篇小说《沉城惊梦》《怒海惊魂》,同样属于境外重要的南越华文文学作品。
    (3)心水:《沉城惊梦》,香港:大地出版社,1988年,第103-104页。
    (1)刘为安:《堤岸今昔》,胡志明市:世界出版社,2007年,第198-199页。
    (2)春秋:《西贡河上的诗叶·序》,华文文学会暨世界出版社,2006年,第7页。
    (3)过客:《失去的一只鞋》(诗文自选集),自刊,2013年,第119页。

© 2004-2018 中国地质图书馆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6469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7129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 邮编:100083

电话:办公室:(+86 10)66554848;文献借阅、咨询服务、科技查新:66554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