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天下观的消解与民族国家观的构建
详细信息    查看全文 | 推荐本文 |
  • 英文篇名:Dissolution of the traditional “world view” and conceptual construction of a modern nation-state
  • 作者:孔亭
  • 英文作者:KONG Ting;School of Marxism, Zaozhuang University;
  • 关键词:天下观 ; 中华民族 ; 民族国家
  • 英文关键词:world view;;Chinese nation;;nation-state
  • 中文刊名:YNZZ
  • 英文刊名:Journal of Yunnan Minzu University(Social Sciences)
  • 机构:枣庄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
  • 出版日期:2019-03-15
  • 出版单位:云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 年:2019
  • 期:v.36;No.183
  • 基金: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规划基金项目“民族复兴视域下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研究”(18YJA710019);; 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规划基金项目“国家认同视域中香港公民教育的审思与优化研究”(17YJA710040)阶段成果
  • 语种:中文;
  • 页:YNZZ201902010
  • 页数:7
  • CN:02
  • ISSN:53-1191/C
  • 分类号:54-60
摘要
清末民初,中国社会处于从传统王朝国家向现代民族国家转型时期;与此同时,各界人士传统的天下观逐渐转向现代民族国家观。知识精英与政治精英利用西方现代政治概念和理论,重塑中国传统的"天下""民族""国家"等观念,提出"中华民族"概念和建立现代民族国家思想。这一思想转变先后经历了传统社会"天下观"消解和朝贡体系解体,到"中华民族"概念和现代民族国家观念的初步形成几个阶段。
        In the late period of the Qing dynasty and the early period of the Republic of China, Chinese society accelerated its transformation from the traditional dynastic state to a modern nation-state. The intellectual and political elite adopted the modern political concepts and theories of the West and transformed the traditional Chinese concepts of "world", "nation" and "state", and put forward the concept of "Chinese nation" and the idea of establishing a modern nation-state. This ideological transformation went through such stages as the dissolution of the "world view" in the traditional society and the disintegration of the tributary system as well as the initial formation of the concept of "the Chinese nation" and the concept of a modern nation-state.
引文
① [美]约瑟夫·列文森:《儒教中国及其现代命运》,郑大华,任菁译,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0年版,第87页。
    ② 《尚书·大禹》。
    ③ 《孟子·梁惠王》。
    (1)章太炎:《中华民国解》,《民报》第15号,1907年7月5日。
    (2)顾炎武撰,黄汝成集释:《日知录集释》全校本(中),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6年版,第756-757页。
    (3)王夫之:《读通鉴论·成帝》卷十三,《船山遗书》(第九册),北京:中华书局,2016年版,第 279-280 页。
    (4)[美]列文森:《儒教中国及其现代命运》,郑大华、任菁译,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0年版,第84页。
    (5)徐杰舜:《雪球:汉民族的人类学分析》,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第2-8页。
    (6)[英]斯当东:《英使谒见乾隆纪实》,叶笃义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63年版,第23页。
    (7)陈旭麓:《近代史思辨录》,广州:广东人民出版社,1984年版,第22-30页。
    (8)孔亭:《1895年:近代中国的多重意义》,《江苏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7年第6期。
    (9)王铁崖编:《中外旧约章汇编》(第1册),北京:三联书店,1957年版,第614页。
    (10)金观涛,刘青峰:《观念史研究:中国现代重要政治术语的形成》,北京:法律出版社,2009年版,第242页。
    (11)黄兴涛:《重塑中华:近代中国“中华民族”观念研究》,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7年版,第52-55页。
    (12)梁启超:《国家思想变迁异同论》,《饮冰室合集》(文集)第 6 卷,北京:中华书局,1989年版,第20页。
    (13)梁启超:《新民说》,郑州:中州古籍出版社, 1998年版,第4-5页。
    (14)张淑娟:《试论近代中华民族共同体理论建构的内在紧张》,《广西民族研究》2017年第3期。
    (15)张品性编:《梁启超全集》(第3卷),北京:北京出版社,1999年版,第573。
    (16)刘晴波编:《杨度集》,长沙:湖南人民出版社,1986年版,第369-371页。
    (17)黄兴涛:《重塑中华:近代中国“中华民族”观念研究》,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7年版,第1页。
    (18)黄兴涛:《重塑中华:近代中国“中华民族”观念研究》,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7年版,第164页。
    (19)费孝通:《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修订本),北京: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第4页。
    (20)《孙中山全集》(第1卷),北京:中华书局,1981年版,第297页。
    (21)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编:《中华民国史档案资料汇编》(第2辑),南京:江苏古籍出版社,1991年版,第72页。
    (22)余一:《民族主义论》,《浙江潮》1903年第1期。
    (23)梁漱溟:《梁漱溟全集》,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第157页。
    (24)梁启超:《少年中国说》,《饮冰室文集点校》(第2集),昆明:云南教育出版社,2001年版,第698页。
    (25)王德峰编:《梁启超文选》,上海:上海远东出版社,2011年版,第91页。
    (26)《国家学上之支那民族观》,《游学译编》1903年第11期。
    (27)任建树主编:《陈独秀著作选编》(第1巻),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44页。
    (28)梁启超:《痛定罪言》,《大中华》1915年第6期。
    (29)梁启超:《论民族竞争之大势》,《饮冰室文集点校》(第2集),昆明:云南教育出版社,2001年版,第802页。
    (30)孔亭:《清末知识分子“天下观”向民族国家观的转变》,《枣庄学院学报》2016年第3期。
    (31)[德]扬·阿斯曼:《文化记忆:早期高级文化中的文字、回忆和政治身份》,金寿福,黄晓晨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5年版,第136页。
    (32)许纪霖:《家国天下——现代中国的个人、国家与世界认同》,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17年版,第72页。
    (33)关凯:《族群政治的东方神话——儒家民族主义与中华民族认同》,《广西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年第2期。

© 2004-2018 中国地质图书馆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6469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7129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 邮编:100083

电话:办公室:(+86 10)66554848;文献借阅、咨询服务、科技查新:66554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