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从钟摆现象到融合效应——新中国成立70年课程改革的历史回眸与前景描绘
详细信息    查看全文 | 推荐本文 |
  • 英文篇名:From Pendulum Phenomenon to Fusion Effect——Historical Review and Prospects of 70 Years of Curriculum Reform in the Founding of New China
  • 作者:朱文辉
  • 英文作者:ZHU Wen-hui;
  • 关键词:新中国成立70年 ; 课程改革 ; 钟摆现象 ; 融合效应
  • 中文刊名:NMGR
  • 英文刊名:Inner Mongolia Social Sciences
  • 机构:山西大学教育科学学院;
  • 出版日期:2019-03-28 14:47
  • 出版单位:内蒙古社会科学(汉文版)
  • 年:2019
  • 期:v.40;No.234
  • 基金: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青年基金项目“教学伦理的评价指标体系与动态监控研究”(编号:15YJC880148)
  • 语种:中文;
  • 页:NMGR201902027
  • 页数:7
  • CN:02
  • ISSN:15-1011/C
  • 分类号:191-197
摘要
新中国成立70年来,我国的课程改革如同时钟的摆针一样,总是在保守主义和激进主义之间来回摆动。新中国成立初期(1949~1957),"一边倒"式地学习苏联教育经验导致了保守主义的粉墨登场;"文革"前后(1958~1977),"打倒-另立"式的改革立场招致激进主义的甚嚣尘上;改革开放后(1978~2000),复归新中国成立初期课程体系的改革路径致使保守主义卷土重来;进入21世纪(2001年至今),"重建主义"的课程范式引发激进主义的余烬复燃。融合效应是超越课程改革钟摆现象的第三条路径:依循教育的本体价值是融合的标准;在互动和争鸣中形成重叠共识是融合的机制;渐变主义的改革方法论是融合的路径。
        
引文
[1]Suzanne Pepper.Chinese Education After Mao[J].China Quarterly,1980,(3).
    [2]Theodore Chen.Chinese Education Since 1949:Academic and Revolutionary Models[M].New York:Pergaman Press,1981.
    [3]方成智.建国初期中小学教科书的变革[J].湖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报,2007,(5).
    [4]瞿葆奎,雷尧珠.教育学文集·中国教育改革[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1.
    [5]金铁宽.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大事记(第2卷)[M] .济南:山东教育出版社,1995.
    [6]陈宗俊.论“十七年”出版业与新文学书籍的生产[J].编辑之友,2015,(9).
    [7]瞿葆奎,杜殿坤.教育学文集·苏联教育改革(上册)[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3.
    [8]刘英杰.中国教育大事典1949—1990(上册)[M].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1993.
    [9]程方平.新中国教育调查回顾[M].天津:天津教育出版社,2010.
    [10]吕达.中国近代课程史论[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4.
    [11]顾明远.中国教育大百科全书[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12.
    [12]郑家福.新中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文化检讨[D].重庆:西南大学,2003.
    [13]王本陆.当前课程与教学改革理论之争[N].中国教育报,2006-08-26.
    [14]钟启泉,等.为了中华民族的复兴为了每位学生的发展(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解读)[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15]郭华.评教学“回归生活世界”[J].教育学报,2005,(1).
    [16]赵小雅.对话钟启泉教授:义无反顾奏响课程改革进行曲[N].中国教育报,2006-12-15.
    [17]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EB/OL].http://old.moe.gov.cn/publicfiles/business/htmlfiles/moe/moe_309/200412/4672.html,2018-04-12.
    [18]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印发《2008年基础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学用书目录》的通知[EB/OL].http://old.moe.gov.cn/publicfiles/business/htmlfiles/moe/moe_714/201001/78359.html,2018-03-21.
    [19]张杰.新课程背景下教材政策实施问题研究[D].武汉:华中师范大学,2009.
    [20]仲建维.我国当前课程改革的“中洋之争”:反思与超越[J].全球教育展望,2009,(5).
    [21]哈耶克.自由秩序原理[M].邓正来,译.北京:三联书店,1997.
    [22]奥恩斯坦.当代课程问题[M].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2004.
    [23]郭华.新课改与“穿新鞋走老路”[J].课程·教材·教法,2010,(1).
    [24]岳伟.批判与重构——人的形象重塑及其教育意义探索[M].武汉: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
    [25]田夏彪.教育何以把人培养好?[J].内蒙古社会科学(汉文版),2018,(2).
    [26]靳玉英.自由主义的旗手——哈耶克[M].保定:河北大学出版社,2001.
    [27]张维迎.大学的逻辑[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
    [28]甘阳,李猛.中国大学改革之道[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4.
    [29]马纯红.对话协商: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内核与特质[J].吉首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8,(3).
    [30]康利.谁在管理我们的学校——变化中的角色和责任[M].侯定凯,译.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
    [31]叶澜.让课堂焕发出生命活力——论中小学教学改革的深化[J].教育研究,1997,(9).
    [32]坦纳.学校课程史:世界课程与教学新理论文库[M].崔允漷,译.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6.

© 2004-2018 中国地质图书馆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6469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7129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 邮编:100083

电话:办公室:(+86 10)66554848;文献借阅、咨询服务、科技查新:66554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