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劳动信息化与信息劳动化:信息主体的异化维度
详细信息    查看全文 | 推荐本文 |
  • 英文篇名:The Alienation Dimension of Information Subject:A Study on Economic & Philosophic Manuscripts of 1844
  • 作者:李红艳
  • 英文作者:Li Hongyan;
  • 关键词:劳动 ; 异化 ; 信息主体 ; 信息社会
  • 英文关键词:labor;;alienation;;information society;;informational subject
  • 中文刊名:NJSH
  • 英文刊名:Nanjing Journal of Social Sciences
  • 机构:中国农业大学人文与发展学院;
  • 出版日期:2019-04-15
  • 出版单位:南京社会科学
  • 年:2019
  • 期:No.378
  • 语种:中文;
  • 页:NJSH201904016
  • 页数:8
  • CN:04
  • ISSN:32-1302/C
  • 分类号:120-127
摘要
马克思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通过对工业资本主义社会的分析,从劳动这一概念分析出发,提出了异化的三个维度。当信息生产与消费成为一种新的劳动形式时,作为生产主体和消费主体的"劳动"被作为信息主体的"人"所取代时,异化这一概念也相应发生了变化。本文认为,劳动主体在信息社会中转变为信息主体,人与劳动、信息之间的关系发生了转型,人不再是与世界之间进行主体建构,而是借助信息与世界获得主体性。最后,本文探讨了信息主体的异化维度发生的过程及其特征。
        In the Economic and Philosophical Manuscripts of 1844,Karl Marx analyzed labor in the industrial capitalist society,and raised the three dimensions of alienation. With the advent of the information society,when the production and consumption of information becomes a new form of labor,how to define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information and labor? This article attempts to discuss this question from re-examining Marx's Economic and Philosophical Manuscripts of 1844 and interprets the process of the main body of labor transformed into the information subject.
引文
(1)(2)(3)[德]黑格尔:《法哲学原理》,范扬、张企泰译,商务印书馆1982年版,第61、239-240、238页。
    (4)(5)(6)(7)(8)(9)(10)[德]马克思:《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刘丕坤译,人民出版社1979年版,第45、47、48、49、50、51、51页。
    (11)(12)[德]马克思:《资本论》(第一卷),人民出版社2004年版,第89、90页。
    (13)[德]马克思、恩格斯:《共产党宣言》,中央编译局译,人民出版社1997年版,第34页。
    (14)(15)Bell,D.,“The Social Framework of the Information Society”,in Dertouzos,M.L.,Moses,J.,The Computer Age:ATwenty-Year View,MIT Press,1979,p.183,p.179.
    (16)(17)(18)(19)(23)[美]曼纽尔·卡斯特:《网络社会的崛起》,夏铸九等译,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3年版,第17、21、246、289、318页。
    (20)(22)[英]弗兰克·韦伯斯特:《信息社会理论》,曹晋等译,北京大学出版社2011年版,第162-163、189页。
    (21)Schiller,Herbert,The World Crisis and the New Information Technologies,Columbia Journal of World Business,1983,18(1),p.88.
    (24)(25)[法]福柯:《规训与惩罚:监狱制度的诞生》,刘北成、杨元婴译,三联出版社1999年版,第228、231页。
    (26)[德]滕尼斯:《共同体与社会》,林荣远译,北京大学出版社2012年版,第119页。
    (27)(28)[美]丹·席勒:《传播理论史:回归劳动》,冯建三、罗世宏译,北京大学出版社2010年版,第5、6页。
    (29)Mosco,V.:《信息社会的社会理论和知识劳工》,曹晋、杨保达译,《新闻大学》2009年第1期。
    (30)参见Mosco,V.,Knowledge workers in the information society,Lanham。MD:Lexington Books,2007;Mosco,V.,and Mc Kercher,C.,The Laboring of communication:Will knowledge workers of the world unite?Lanham,MD:Lexington Books,2008.
    (31)邱林川:《新型网络社会的劳工问题》,《开放时代》2009年第12期。
    (32)(33)(35)[美]马克·波斯特:《信息方式:后结构主义与社会语境》,范静晔译,商务印书馆2014年版,第10、22、23页。
    (36)(37)(38)(39)[德]乌尔里希·贝克:《风险社会:新的现代化之路》,张文杰、何博闻译,译林出版社2017年版,第14、53、111、113页。
    (34)参见陈永国编译《游牧思想:吉尔·德勒兹费利克斯·瓜塔里读本》,吉林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

© 2004-2018 中国地质图书馆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6469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7129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 邮编:100083

电话:办公室:(+86 10)66554848;文献借阅、咨询服务、科技查新:66554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