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从《诠赋》篇看刘勰文体观
详细信息    查看全文 | 推荐本文 |
  • 作者:曹璐
  • 关键词:《诠赋》 ; 文体 ; 文学史梳理 ; 宗经 ; 通变 ; 反思
  • 中文刊名:HZWZ
  • 英文刊名:Sinogram Culture
  • 机构:山西大学文学院;
  • 出版日期:2019-06-10
  • 出版单位:汉字文化
  • 年:2019
  • 期:No.231
  • 语种:中文;
  • 页:HZWZ201911021
  • 页数:3
  • CN:11
  • ISSN:11-2597/G2
  • 分类号:53-55
摘要
《诠赋》篇作为《文心雕龙》文体论第三篇,充分表明了它在刘勰文体问题中的重要地位。而在《诠赋》中,作者也充分贯彻了他在《序志》篇中所提到的创作原则,通过对赋体进行"原始""释名""选文""敷理"四个方面的诠释,体现了作者集文体史梳理、"宗经"思维与开放的文学视野为一体的整体文体观,以及对当时文体发展趋势的时代反思与"救弊"心理。这既反映了刘勰卓越的文学理论视野,又体现了其深沉的时代批判意识与自我身份认同。本文将以《诠赋》篇为切入点,根据以上几个方面来探讨刘勰贯穿其中的文体思想。
        
引文
周振甫1986《<文心雕龙>今译》,北京:中华书局。
    张少康等2001《<文心雕龙>研究史》,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黄侃2006《<文心雕龙>札记》,北京:中华书局。
    姚爱斌2012《中国古代文体论思辨》,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罗宗强2007《读<文心雕龙>手记》,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万奇、李金秋2012《<文心雕龙>文体论新探》,北京: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
    郭英德2005《中国古代文体学论稿》,北京:北京人学出版社。
    郑伟2015《<毛诗大序>接受史研究--儒学文论进程与士大夫心灵变迁》,北京:人民出版社。
    (1)周振甫2013《文心雕龙今译:附词语简释》第77页,北京:中华书局年版。
    (2)(3)(4)周振甫2013《文心雕龙今译:附词语简释》第81页,北京:中华书局。
    (5)郑伟2015《<毛诗大序>接受史研究——儒学文论进程与士大夫心灵变迁》第102页,北京:人民出版社。

© 2004-2018 中国地质图书馆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6469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7129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 邮编:100083

电话:办公室:(+86 10)66554848;文献借阅、咨询服务、科技查新:66554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