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王鹏运研究述论
详细信息    查看全文 | 推荐本文 |
  • 英文篇名:A Review of the Research of Wang Pengyun
  • 作者:张鹏
  • 英文作者:ZHANG Peng;School of Literature,Nankai University;
  • 关键词:王鹏运 ; ; 词学 ; 述论
  • 英文关键词:Wang Pengyun;;Ci poetry;;theory of Ci;;review
  • 中文刊名:NMDB
  • 英文刊名:Journal of Inner Mongolia University(Philosophy and Social Sciences)
  • 机构:南开大学文学院;
  • 出版日期:2018-11-15
  • 出版单位:内蒙古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 年:2018
  • 期:v.50;No.229
  • 语种:中文;
  • 页:NMDB201806010
  • 页数:8
  • CN:06
  • ISSN:15-1051/C
  • 分类号:62-69
摘要
王鹏运为晚清一代词宗,学界对他的研究经历了三个阶段:20世纪初至20世纪30年代是王鹏运研究的发轫期,此期涉及对王鹏运词风格、渊源及地位的简评,多流于印象,缺乏系统性,但往往一语中的,为后世研究奠定了基础。20世纪50年代到20世纪80年代是王鹏运研究的发展期,其词作的思想内容为此期研究重点,对风格特色有所忽略。20世纪90年代至今是王鹏运研究的繁荣期,研究涉及王鹏运的词集版本、词学活动、词作词论及词籍校勘等各个层面,研究的广度与深度得到了较大幅度的提升。王鹏运的早期词学思想、词风转变及其与同代词人的比较仍有待更为全面深入的研究。
        Wang Pengyun is a famous Ci poet in the late Qing Dynasty,and research on him has gone through three stages. The first thirty years of the 20 th century is an initial stage. The research of this period involves a series of brief comments on his style,origin and status. Then,the time from the 1950 s to the 1980 s was the developing period of research. The ideological content is the focus of the research and the characteristics of style were neglected. From the 1990 s to the present,research on Wang Pengyun was booming. The breadth and depth of research have been greatly improved in various aspects such as creative activities,collation of works and his thesis on Ci poerty,but more comprehensive and in-depth research is still needed in some respects such as his style changes and comparisons with other poets.
引文
[1]孙克强,杨传庆,裴喆.清人词话[M].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2012.
    [2]陈锐.袌碧斋词话[A].唐圭璋.词话丛编[M].北京:中华书局,1986.
    [3]谭献.箧中词[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15.
    [4]蔡桢.柯亭词论[A].唐圭璋.词话丛编[M].北京:中华书局,1986.
    [5]胡先骕.评文芸阁《云起轩词钞》王幼遐《半塘定稿剩稿》[J].学衡,1924,(27).
    [6]龙榆生.清季四大词人[J].暨大文学院集刊,1931,(1).
    [7]胡云翼.中国词史略[M].长沙:岳麓书社,2011.
    [8]陈子展.中国近代文学之变迁[M].中华书局,1929.
    [9]贺光中.论清词[M].新加坡:新加坡东方学会,1958.
    [10]刘映华.论王鹏运的中期词[J].学术论坛,1983,(1).
    [11]刘映华.晚清广西词人王鹏运的思乡词[J].广西民族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1983,(2).
    [12]马飚.试论王鹏运的《庚子秋词》[J].广西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8,(3).
    [13]任访秋.中国近代文学史[M].开封:河南大学出版社,1988.
    [14]李微.晚清词人王鹏运[J].学术论坛,1980,(2).
    [15]林玫仪.论晚清四大词家在词学上的贡献[A].词学(第九辑)[C].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2.
    [16]林玫仪.王鹏运词集考述[J].中国韵文学刊,2010,(3).
    [17]李惠玲.新发现王鹏运、钟德祥《词学丛书》批注研究[J].学术研究,2012,(5).
    [18]朱存红.王鹏运早期词事考辨[J].河池学院学报,2010,(6).
    [19]詹千慧.清季词人王鹏运研究的新进展[J].中国文史哲研究通讯,2016,(3).
    [20]李惠玲.清代岭西词人群研究[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15.
    [21]孙维城.清季四大词人词学交往述论[J].文学遗产,2005,(6).
    [22]朱存红.王鹏运研究[D].广西师范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11.
    [23]谭志峰.王鹏运及其词[M].桂林:漓江出版社,1991.
    [24]卓清芬.清末四大家词学及词作研究[M].台北:台湾大学出版委员会,2003.
    [25]胡丽华.王鹏运词及其词论研究[D].香港中文大学学位论文,2006.
    [26]卓清芬.王鹏运等《庚子秋词》在“词史”上的意义[J].河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3).
    [27]马大勇.留得悲秋残影在:论《庚子秋词》[J].求是学刊,2013,(1).
    [28]郭延礼.中国近代文学发展史(第二卷)[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
    [29]朱德慈.常州词派通论[M].北京:中华书局,2006.
    [30]严迪昌.清词史[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11.
    [31]王纱纱.常州词派创作研究[M].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11.
    [32]巨传友.清代临桂词派研究[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8.
    [33]莫立民.近代词史[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10.
    [34]刘红麟.悲剧意识的美学观照——王鹏运悲剧命运与词风[J].海南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3).
    [35]刘红麟.晚清四大词人研究[M].长沙:湖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
    [36]陈水云.临桂派词学思想的发展[J].湖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9,(2).
    [37]孙维城.论况周颐对王鹏运“重拙大”词学观的改造[J].安庆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1,(3).
    [38]苏利海.“重拙大”新议[J].文艺理论研究,2011,(4).
    [39]叶桂郴.清代临桂词人王鹏运词作用韵研究(上)[J].桂林航天工业学院学报,2015,(1).
    [40]李惠玲.晚清粤西词坛研究[D].中山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9.
    [41]孙克强.王鹏运词学思想论略[A].莫砺锋.谁是诗中疏凿手:中国诗学研讨会论文集[C].南京:凤凰出版社,2007.
    [42]龙榆生.龙榆生词学论文集[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7.
    [43]吴熊和.《强村丛书》与词籍校勘[A].唐宋词通论[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0.
    [44]王湘华.晚清民国词籍校勘研究[M].长沙:岳麓书社,2012.
    (1)大陆地区4篇:刘红麟《王鹏运词的悲剧意识及王鹏运与晚清词派之关系》,暨南大学2000年硕士学位论文;李晓玮《半塘香一瓣岭表此宗风》,南昌大学2007年硕士学位论文;宋丽娟《王鹏运词集研究》,广西大学2008年硕士学位论文;朱存红《王鹏运研究》,广西师范大学2011年博士学位论文。港台地区有:胡丽华《王鹏运词及其词论研究》,香港中文大学2006年硕士学位论文;邱建顺《王鹏运及其<半塘定稿><半塘剩稿>探赜》,高雄师范大学2013年硕士学位论文。
    (2)刘红麟《晚清四大家词学与词作研究》,苏州大学2005年博士学位论文;卓清芬《清末四大家词学及词作研究》,台湾大学2000年博士学位论文。
    (3)这类文章有:巨传友《论临桂词派形成的个体因素——以王鹏运为中心》,《柳州师专学报》2008年第1期;莫立民《王鹏运词学结社活动与临桂词派的勃兴》,《求索》2013年第2期;罗春兰、李晓玮《王鹏运与临桂词派的形成与发展》,《南昌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2年第1期;查紫阳《王鹏运与晚清词学群体》,《南京大学学报》(哲学·人文科学·社科科学)2010年第2期。
    (4)陈尤欣《<庚子秋词>研究》,吉林大学2012年硕士学位论文;陈正平《<庚子秋词>研究》,东海大学1995年硕士学位论文。
    (5)参见李惠玲《论王鹏运词的地理空间》,《江西社会科学》2014年第3期;刘红麟《论王鹏运词的悲剧意识》,河池学院学报2007年第6期。
    (6)参见朱存红《王鹏运词律词体观探析》,《内江师范学院学报》2014年第9期;刘红麟《王鹏运声律论》,《河池学院学报》2006年第6期。

© 2004-2018 中国地质图书馆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6469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7129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 邮编:100083

电话:办公室:(+86 10)66554848;文献借阅、咨询服务、科技查新:66554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