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康熙御书杜诗对清初杜诗学的影响
详细信息    查看全文 | 推荐本文 |
  • 英文篇名:Kangxi's Hand-writing of Poems by Du Fu and Its Meaning
  • 作者:刘重喜
  • 英文作者:LIU Chong-xi;
  • 关键词:康熙 ; 书法 ; 杜诗 ; 传播 ; 诗学思想
  • 中文刊名:NJDX
  • 英文刊名:Journal of Nanjing University(Philosophy,Humanities and Social Sciences)
  • 机构:南京大学文学院;
  • 出版日期:2019-05-30
  • 出版单位:南京大学学报(哲学·人文科学·社会科学)
  • 年:2019
  • 期:v.56;No.249
  • 基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18BZW004)
  • 语种:中文;
  • 页:NJDX201903012
  • 页数:10
  • CN:03
  • ISSN:32-1084/C
  • 分类号:102-111
摘要
书法杜诗作为书法与诗学交叉的一类特殊文本,极具中国艺术之特质,并表现出与其他刻本类文献不同的传播特性。康熙朝是清初杜诗学由盛转衰的时期,这一时期刊刻了大量杜诗学著作,涌现出了一大批翰墨杜诗的书法家,但同时杜诗学也走上了极其片面化的道路,导致了杜诗学的衰落。究其原因,康熙御书杜诗并将其作为政治教化的工具,以"诗教"和"忠君"为政治目的,催生出以"忠君"思想立意的杜诗学著作,摒弃了杜诗以现实主义创作精神和创作手法为主导的"诗史"传统,使杜诗学走上了片面化的道路,并最终导致其衰落。
        
引文
(1)韩愈著,钱仲联集释:《韩昌黎诗系年集释》卷九《调张籍》,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4年,第989页。
    (2)“杜诗学”一词首先见于金人元好问的《杜诗学》一书,当代学者将历代杜诗研究称为“杜诗学”。如许总《论吴见思<杜诗论文>的特色及其对杜诗学的贡献》(《草堂》1983年第1期)、简恩定《清初杜诗学研究》(台北:文史哲出版社,1986年)等,自20世纪90年代,又出现了试图建构“杜诗学”体系的一些论著,如许总《杜诗学发微》(南京:南京出版社,1989年)、廖仲安《杜诗学》(《吕首都师范大学学报》1994年第5、6期)、林继中《杜诗学——民族的文化诗学》(《杜甫研究学刊》1995年第4期)、胡可先《杜诗学论纲》(《杜甫研究学刊》1995年第4期)、傅光《论杜诗学的定义与内涵》(《人文杂志》1999年第3期)等。
    (3)宋代号称“千家注杜”源自南宋时出现的《黄氏补千家集注杜工部诗史》一书(实际书前所列注家姓氏151人),被后人看作是宋代杜诗学兴盛的标志。
    (4)洪业:《洪业论学集》,北京:中华书局,2005年,第342页。
    (5)洪业:《洪业论学集》,第346页。
    (1)张伯伟认为:“杜诗典范在东亚文学史上的形成方式主要有三种:即中国的以文坛巨擘的弘扬表彰、日本的以学者眼光的专业衡量以及朝鲜半岛的以王室力量的直接推动。”参见张伯伟:《典范之形成:东亚文学中的杜诗》,《中国社会科学》2012年第9期。
    (2)叶适:《叶适集》,北京:中华书局,1961年,第214页。
    (3)洪业:《杜甫:中国最伟大的诗人》,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1年,第1页。
    (4)赵尔巽等:《清史稿·圣祖本纪》,北京:中华书局,1977年,第305页。
    (5)在《圣祖仁皇帝御制诗文集》176卷中,有古今体诗1100多首《石渠宝笈》著录康熙书法270件套,参见冯华:《秘殿珠林石渠宝笈索引》,北京:紫禁城出版社,1994年,第282页。传世墨迹亦多,仅旅顺博物院就藏有康熙青壮年时期的临帖和墨迹302件,参见邓云峰:《康熙皇帝书法考辨》,《书法研究》2005年第4期。北京故宫博物院所藏更是多达500余件,参见英和等辑《钦定石渠宝笈三编》,清嘉庆内府朱格抄本。
    (6)英和等辑:《钦定石渠宝笈三编》,清嘉庆内府朱格抄本。
    (7)《西安碑林博物馆藏碑刻总目提要》著录“《御书法帖》,玄烨书,何嘏摹,横长方形,共69石,高、宽不一,藏石编号为658。”参见陈忠凯等编著《西安碑林博物馆藏碑刻总目提要》,北京:线装书局,2006年,第36页。笔者曾亲见此石,现嵌于西安碑林博物馆第一室北侧和东侧外墙《御书法帖》中包括玄烨草书《秋兴八首》其五“蓬莱宫阙对南山”),刻石位于东面外墙之北侧。
    (8)《明清名家书法大成》编纂委员编《明清名家书法大成》第三卷《清代书法》一,上海:上海书画出版社,1994年,第50页。
    (1)《故宫博物院院刊》2008年第5期。
    (2)《懋勤殿法帖序》,《圣祖仁皇帝御制文集》第二集卷三十二,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3)《跋赵孟頫墨迹后》,《圣祖仁皇帝御制文集》第二集卷四十。
    (4)吴振械撰,童正伦点校《养吉斋丛录》,北京:中华书局,2005年,第367页。
    (5)容庚《丛帖目一》,莞城图书馆编《容庚学术著作集》第18册,北京:中华书局,2011年,第384-403页。
    (6)康熙临王羲之书法有《乐毅论》《官奴帖》《十月五日帖》《兰亭序》《圣教序》等,临王献之书法有《洛神赋十三行》《承姑帖》《余杭帖》《节过帖》等数种。
    (7)《圣祖仁皇帝御制文集》初集卷二十八。
    (8)董其昌:《容台别集》卷二《书品》,刘正成主编《中国书法全集·董其昌卷》,北京:荣宝斋出版社,1992年,第286页。
    (9)《懋勤殿法帖序》,《圣祖仁皇帝御制文集》第二集卷三十二,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10)《懋勤堂法帖》中康熙'临某某书”即有:隋代释智永《真草千字文》,唐代欧阳询《庾亮帖》《度尚帖》,虞世南《孔子庙堂碑》,褚遂良《负苓者传》,颜真卿《卢八帖》《奉辞帖》,僧怀素《高坐帖》,宋代蔡襄《与宾客七兄书》,苏轼《登临帖》,黄庭坚《寄岳云三言诗二首》,米芾《杜甫画山水图歌》《谢安舟楫七绝》《恶诗帖》,元代赵孟頫《不自弃文》《平泉图记》《辋川诗二十首》《长春道院记》《秋声赋》《赤壁赋后赤壁赋》等,皆属“二王”书系。
    11容庚《丛帖目一》,第402页。
    12《圣祖仁皇帝御制文集》卷二十八。
    13此帖著录于《西安碑林全集》第47册《御书法帖》,广州:广东经济出版社;深圳:海天出版社,1999年,第4498页。
    14刘正成主编《中国书法全集·董其昌卷》,第282页。
    (1)刘恒《中国书法史·清代卷》,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15年,第50-51页。
    (2)《全唐诗》,北京:中华书局,1985年。
    (3)《御选唐诗序》,《圣祖仁皇帝御制文集》第四集卷二十二。
    (4)《御选唐诗》卷五云:“李白壮浪纵恣,摆去拘束,诚亦差肩子美矣。至若铺陈终始,排比声韵,大或千言,次犹数百,词气豪迈,而风调清深,属对律切,而脱弃凡近,则李尚不能历其藩翰,况堂奥乎?”
    (5)如《春宿左省》《宣政殿退朝晚出左掖》《紫宸殿退朝口号》《和贾至舍人早朝大明宫》《奉酬严公寄题野亭之作》《奉和严中丞西城晚眺十韵》《奉观严郑公厅事岷山沲江画图十韵得忘字》等。
    (1)如《和贾至舍人早朝大明宫》《奉贺阳城郡王太夫人恩命加邓国太夫人》。
    (2)如《绝句》(“两个黄鹂鸣翠柳”)、《绝句》“雷声忽送千峰雨,花气浑如百和香”二句、《十二月一日三首》其三(“即看燕子入山扉”)。
    (3)杨丹霞:《试论清康熙帝书法的渊源、分期与影响》,《故宫博物院院刊》2008年第5期。
    (4)《历代书法论文选》,上海:上海书画出版社,1979年,第574页。
    (5)《中国美术全集·书法篆刻编》六《清代书法》,上海: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1989年。
    (6)《中国古代书画图目》第17册,北京:文物出版社,1997年,第277页。
    (1)《杜甫草堂墨迹选一》,上海:上海书画出版社,1985年,第14页。
    (2)张璨:《秋泉居士集序》,清乾隆清荫堂刻本。
    (3)沈德潜:《秋泉居士集序》,清乾隆清荫堂刻本。
    (4)《杜甫草堂墨迹选一》,第15页。
    (5)《历代书法论文选》,第576页。
    (6)《明清名家书法大成》第三卷《清代书法》一。
    (7)仇兆鳌:《杜诗详注》,北京:中华书局,1999年,第1-2页。
    (1)仇兆鳌:《杜诗详注》附录,第2351-2352页。
    (2)《清史稿·圣祖本纪》:“二月庚寅,上驻杭州阅射。”
    (3)方南生《海内罕见的仇兆鳌自订<尚友堂年谱>》,《文献》1988年第2期。
    (4)《中国地方志集成·安徽府县志辑》49《道光徽州府志二》,南京:江苏古籍出版社,1998年,第335页
    (5)汪灏:《知本堂读杜序》,周采泉《杜集书录》卷四,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年,第211页。
    (1)中国历史第一档案馆整理《康熙起居住》第一册,北京:中华书局,1984年,第331页。
    (2)朱金甫《论康熙时期的南书房》,《故宫博物院院刊》1990年第2期。
    (3)常建华:《共赏与建构:康熙帝的御赐书法活动》,《文史哲》2017年第4期。
    (4)王士稹著,张宗枘纂集,夏闳校点:《带经堂诗话》卷首《御笔类》,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63年,第7页。
    (5)中国第一档案馆编:《康熙朝汉文硃批奏折汇编》第四册,北京:档案出版社,1985年,第272页。
    (1)《清朝通志》卷一百十六《金石略》,上海:商务印书馆,1935年。以上3条分别见卷一百十九、卷一百二十一和卷一百二十。
    (2)张万兴:《从起居注看康熙帝颁赐御书的政治功用》,《历史档案》2012年第2期。
    (3)浦起龙:《读杜心解》,北京:中华书局,1978年,第6页。
    (4)钱谦益:《钱注杜诗》卷二,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79年,第67页。
    (5)浦起龙:《读杜心解》,第259页。
    (6)《读杜心解·点校说明》中也提到浦注的这一缺陷,并举《兵车行》“君不见”的“君”字当作“君主”的“君”,谓“两呼君不闻,君不见,唤醒激切”,以及《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二句,谓“以穷民相形,动人主之恻隐也”,这些都过分强调了杜甫的忠君思想。参见浦起龙:《读杜心解》,第2页。
    (1)贾兰编著:《杜诗书法集》,成都:四川美术出版社,2015年,第170页《杜甫草堂墨迹选二》,上海:上海书画出版社,1985年,第1-27页。
    (2)启功:《论书绝句》,北京:三联书店,1997年,第176页。

© 2004-2018 中国地质图书馆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6469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7129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 邮编:100083

电话:办公室:(+86 10)66554848;文献借阅、咨询服务、科技查新:66554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