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十一届三中全会“按照客观经济规律办事”认识的生成——以《人民日报》(1976~1978)为中心的考察
详细信息    查看全文 | 推荐本文 |
  • 英文篇名:Generation of the Understanding of "Acting in accordance with the Law of Objective Economy" at the Third Plenary Session of the Eleventh Central Committee——An Investigation Centered on People's Daily (1976-1978)
  • 作者:冯玲
  • 英文作者:Feng Ling;
  • 关键词:唯生产力论 ; 按劳分配 ; 商品生产 ; 价值规律 ; 客观经济规律
  • 中文刊名:DSYJ
  • 英文刊名:CPC History Research and Teaching
  • 机构:北京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 出版日期:2019-06-25
  • 出版单位:党史研究与教学
  • 年:2019
  • 期:No.269
  • 语种:中文;
  • 页:DSYJ201903009
  • 页数:11
  • CN:03
  • ISSN:35-1059/A
  • 分类号:60-70
摘要
"按照客观经济规律办事"是中共在十一届三中全会确定的、改革开放进程中经济政策制定及其工作实施的关键原则。粉碎"四人帮"后,这一认识的生成以"唯生产力论"问题的讨论为"引线",在积极发展生产力的整体背景下展开。通过政策和实践先行,结合理论澄清,尤其是"资产阶级法权"的理性化理解,使其在经济活动中的具体表征——"按劳分配"、"商品生产"、"价值规律"等重要因素得以被再认识,并获得认可。最终,这些新的认识融入到中共对社会主义经济性质的思考中,生成了有关"客观经济规律"的表达,并在三中全会~①上得以完全确定。
        
引文
(1)为了表述简洁,本文中的“三中全会”皆指“中国共产党第十一届三中全会”。
    (2)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编:《三中全会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中央文献出版社2011年版,第1页。
    (3)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编:《三中全会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第5页。
    (1)“生产力论”这个观点,是列宁在《论我国革命》一书中,针对俄国孟什维克尼苏汉诺夫所著《革命札记》中否定俄国具备进行社会主义革命条件所进行的批判。但其可追溯的最早概念形态——“生产力论”,是由斯大林于1924年在《论列宁主义基础》中加以概括的对“第二国际”及考茨基的批驳,其称之为“被第二国际的首领们庸俗化了的所谓‘生产力’论”和“考茨基先生的‘生产力论’”。中共正式文件中第一次用“唯生产力论”一词则是在1969年4月的“九大”政治报告中,用以批判刘少奇。(见杜长亮:《关于“唯生产力论”问题》,《经济学动态》1977年第1期。)此后,“唯生产力论”被不断用于“批判”,成为“修正主义”、“走资派”的直接表现。1975年邓小平主持国务院工作时,主导提出了《论全党全国各项工作的总纲》,对各方面进行整顿,但正是因在其中积极推动“发展生产”、“搞现代化”而被“四人帮”以“唯生产力论”大肆攻击。可以说,“唯生产力论”成为了一种话语武器。
    (2)韩钢:《关于华国锋的若干史实》,《炎黄春秋》2011年第2期。
    (3)《把“四人帮”破坏生产的损失夺回来!》,《人民日报》1976年11月1日,第1版。
    (4)《在华主席统率下英雄的上海工人阶级奋起千钧棒横扫“四害”如卷席》,《人民日报》1976年11月24日,第1版。
    (5)《中国共产党中央委员会主席华国锋同志在第二次全国农业学大寨会议上的讲话》,《人民日报》1976年12月28日,第1版。
    (6)这一版本是1975年经邓小平主持修改和审定,交毛泽东批示的。
    (1)《中共中央发出召开全国工业学大庆会议通知》,《人民日报》1977年1月27日,第1版。
    (2)《于光远同志在第二次按劳分配问题讨论会预备会议上的讲话》,见三联书店编辑部编:《关于按劳分配问题---经济学界1977年三次讨论会发言汇编》(内部发行),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78年版,第2页。
    (3)林子力访谈录,见陈敬编:《经济理论20年---著名经济学家访谈录》,湖南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第379页。
    (4)华国锋:《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一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政治报告(五)》,《人民日报》1977年8月23日,第5版。
    (1)按劳分配是指“每一个生产者,在作了各项扣除之后,从社会方面正好领回他所给予社会的一切……他以一种形式给予社会的劳动量,又以另一种形式全部拿回来……这里通行的是商品等价物的交换中也通行的同一原则,即一种形式的一定量的劳动可以和另一种形式的同量劳动相交换。所以,在这里平等的权利按照原则仍然是资产阶级的法权”。见《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三卷,人民出版社1966年版,第89~90页。另外,马克思在文中还指出,由于劳动者个人天赋的不同,按劳分配就内容来讲,是一种不平等的权利,存在着弊病,但在共产主义社会第一阶段,是不可避免的。
    (2)下文对此有涉及。
    (3)中共对“资产阶级法权”概念的认识存在着发展过程,具体可参见康闪金:《“资产阶级法权”:一个革命政治语词的考察》,《党史研究教学》2015年第1期。
    (4)姚文元:《论林彪反党集团的社会基础》,《人民日报》1975年3月1日,第1版。原文载于《红旗》杂志一九七五年第三期。
    (5)姚文元:《论林彪反党集团的社会基础》,《人民日报》1975年3月1日,第1版。
    (6)张春桥:《论对资产阶级的全面专政》,《人民日报》1975年4月1日,第1版。原文载于《红旗》杂志一九七五年第四期。
    (7)这种“限制”是一种完全抽象化的说明,在逻辑上似乎可通,但是由此给实践的指导却是模糊不清的。在一味强调生产关系---政治挂帅的情况下,往往导致对限制对象(“按劳分配”、“商品生产”等)的直接否定,进而构成实际上的取消或“铲除”,给国民经济和人民生活带来直接破坏。“按劳分配”这一制度虽然是1975年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中确定的“社会主义原则”(见《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人民日报》1975年1月20日,第1版),但是在现实中却并未得到有效的实施。
    (1)《阿尔巴尼亚颁布新宪法》,《人民日报》1977年1月16日,第5版。
    (2)《群众干劲越大越要关心群众生活》,《人民日报》1977年2月9日,第3版。
    (3)《抓纲治国推动国民经济新跃进》,《人民日报》1977年4月19日,第1版。
    (4)靳建:《限制资产阶级法权不要物质基础吗》,《人民日报》1977年5月17日,第3版。
    (5)这几次讨论会的内容经过整理后结集出版,可见三联书店编辑部编:《关于按劳分配问题---经济学界1977年三次讨论会发言汇编》(内部发行),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78年版;《一九七七年关于按劳分配理论问题第三次讨论会发言提要》(内部发行),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1978年版;三联书店编辑部:《关于按劳分配问题---经济学界1978年第四次讨论会发言汇编》(内部发行),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79年版;中国政治经济学社会主义部分研究会学术组:《关于按劳分配问题---全国第五次按劳分配理论讨论会论文选编》,人民出版社1984年版。
    (6)参见周后唐:《关于1977-1978年按劳分配讨论的再研究》,《东南学术》2017年第2期。
    (1)此文由苏绍智和冯兰瑞共同撰写,他们是国务院政治研究室的成员,参加了第二次讨论会,并将参会论文修改提交发表。
    (2)转引自韩钢:《最初的突破---1977、1978年经济理论大讨论述评》,《中共党史研究》1998年第6期。
    (3)华国锋:《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一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政治报告(五)》,《人民日报》1977年8月23日,第5版。1977年8月12日报告,8月18日通过。
    (4)苏绍智:《批判“四人帮”在“资产阶级权利”问题上制造的混乱》,见三联书店编辑部编:《关于按劳分配问题---经济学界1977年三次讨论会发言汇编》(内部发行)。
    (5)巢峰、徐庆凯:《必须给“资产阶级法权”下一个正确的定义》,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78年版;《一九七七年关于按劳分配理论问题第三次讨论会发言提要》(内部发行),第158页。
    (6)《“资产阶级法权”应改译为“资产阶级权利”》,《人民日报》1977年12月12日,第2版。
    (7)《认真落实政策抓好收益分配》,《人民日报》1977年12月18日,第1版。
    (8)《光明的中国〈人民日报〉、〈红旗〉杂志、〈解放军报〉一九七八年元旦社论》,《人民日报》1978年1月1日,第1版。
    (9)《华国锋主席主持五届人大首次会议全体会议叶剑英副主席作关于修改宪法报告》,《人民日报》1978年3月2日,第1版。
    (1)《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一九七八年三月五日中华人民共和国第五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通过)》,《人民日报》1978年3月8日,第1版。
    (2)上文注释已提及。
    (3)该文的撰写起始于1977年冬,国务院研究室受到邓小平的指示,要求写作论述按劳分配的文中。当时的参与者冯兰瑞对此有详细回忆,参见冯兰瑞:《在国务院政治研究室的日子》,《百年潮》2000年第3期。
    (4)《邓小平文选》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101页。
    (5)本报特约评论员:《贯彻执行按劳分配的社会主义原则(特约评论)》,《人民日报》1978年5月5日,第1版。
    (6)本报特约评论员:《贯彻执行按劳分配的社会主义原则(特约评论)》,《人民日报》1978年5月5日,第1版。
    (7)可参见《人民日报》1975年3月16日第2版发表的《什么是商品生产?》(作者:南景)。文中观点具有代表性,认为“社会主义社会在分配和交换方面,也还不可避免地存在着资产阶级法权。商品交换仍然实行等价交换的原则。如果任意发展、扩大分配和交换方面的资产阶级法权,就会使资本主义发财致富、追求利润的思想泛滥起来,就会使化公为私、贪污腐化、盗窃行贿、投机倒把等现象发展起来,就会使某些执行修正主义路线的部门和单位改变所有制的性质。结果必然导致两级分化,即少数人占有越来越多的商品和货币,并将其转化为资本,成为新的资产阶级分子,而劳动人民又会变成被压迫、被剥削的雇佣奴隶。因此,对于分配和交换方面的资产阶级法权,必须在无产阶级专政下加以限制,并逐步创造最终消灭商品制度的条件”。
    (1)《党的农村经济政策不容破坏---批判“四人帮”破坏农副业生产和农村市场的罪行》,《人民日报》1976年11月30日,第3版。
    (2)《澄清养猪问题的大是大非---从顺义的情况看一九七五年党中央发展养猪指示的巨大威力》,《人民日报》1977年7月11日,第1和第4版。
    (3)俞明仁:《驳〈驳“基础论”〉》,《人民日报》1977年10月6日,第3版。
    (4)李岩石:《斥“四人帮”对社会主义商品制度的污蔑》,《人民日报》1977年12月21日,第3版。
    (1)《国务院关于召开全国城乡商业学大庆学大寨会议的通知(一九七七年十二月五日)》,《人民日报》1977年12月16日,第1版。
    (2)《国务院财贸部门和首都经济理论界等单位的同志开会揭批“四人帮”破坏社会主义商品生产罪行》,《人民日报》1978年2月5日,第3版。
    (3)文革开始后至粉碎四人帮前,虽也提“在社会主义社会里,还存在着商品生产和商品交换,价值规律仍然要起作用”,但认为“社会主义社会由于生产资料公有,一切重要产品都由国家掌握,由国家有计划地供应,不存在市场自由竞争,价值规律的作用已经受到严格的限制。”利用“价值规律”从某种意义上说基本等于反革命的修正主义经济思想,是“反对无产阶级国家对国民经济的统一领导和管理”体现,是想使“社会主义经济蜕化为资本主义经济”,使社会主义社会退化为资本主义社会。
    (4)华国锋:《团结起来,为建设社会主义的现代化强国而奋斗---一九七八年二月二十六日在第五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上的政府工作报告》,《人民日报》1978年3月7日,第1版。
    (1)国务院财贸小组理论组:《驳斥“四人帮”诋毁社会主义商品生产的反动谬论》,《人民日报》1978年5月22日,第2版。
    (2)国务院财贸小组理论组:《驳斥“四人帮”诋毁社会主义商品生产的反动谬论》,《人民日报》1978年5月22日,第2版。
    (3)《人民日报》1978年3月11日发布了《中共中央决定主持召开全国财贸学大庆学大寨会议》,内容为:中共中央决定,原计划在今年内由国务院召开的“全国城乡商业学大庆学大寨会议”改为由中共中央主持召开“全国财贸学大庆学大寨会议”。
    (4)新华社记者、本报记者:《要运用价值法则的力量---全国财贸大会侧记》,《人民日报》1978年7月6日,第1版。在这篇报道中,代表们关于“价值法则”的讨论情况是重点。
    (5)华国锋:《在全国财贸学大庆学大寨会议上的讲话(一九七八年七月七日)》,《人民日报》1978年7月12日,第1版。
    (1)胡乔木:《按照经济规律办事,加快实现四个现代化》,《人民日报》1978年10月6日,第1版。

© 2004-2018 中国地质图书馆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6469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7129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 邮编:100083

电话:办公室:(+86 10)66554848;文献借阅、咨询服务、科技查新:66554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