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农民工歧视与反歧视问题研究进展
详细信息    查看全文 | 推荐本文 |
  • 英文篇名:Research Progress on Discrimination and Anti-discrimination of Rural Migrants
  • 作者:吴珊珊 ; 孟凡强
  • 英文作者:WU Shanshan;MENG Fanqiang;Beijing Normal University;Guangdong University of Finance and Economics;
  • 关键词:农民工 ; 歧视 ; 反歧视
  • 英文关键词:Rural Migrants;;Discrimination;;Anti-discrimination
  • 中文刊名:JJXD
  • 英文刊名:Economic Perspectives
  • 机构:北京师范大学经济与工商管理学院;广东财经大学国民经济研究中心;
  • 出版日期:2019-04-18
  • 出版单位:经济学动态
  • 年:2019
  • 期:No.698
  • 基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一般项目“新型城镇化背景下农民工歧视、反歧视与福利影响研究”(17BJY109)的阶段性成果
  • 语种:中文;
  • 页:JJXD201904008
  • 页数:13
  • CN:04
  • ISSN:11-1057/F
  • 分类号:101-113
摘要
在我国工业化和城镇化的过程中,农民工是实现经济社会持续快速发展的重要有生力量,而对于农民工歧视问题的研究也被学界广泛关注。本文首先结合西方经济学界歧视研究对我国农民工歧视形成原因的研究进行了梳理,接下来对工资歧视、福利歧视、就业机会歧视、前市场歧视等农民工歧视的主要形式进行了总结整理,然后回顾了政府及社会各界对农民工歧视问题的应对策略,最后从农民工自身的角度,对其反歧视意愿以及反歧视行为问题的研究进行了全面回顾。在此基础上,本文指出现有研究的不足与未来研究可拓展的方向,以期为农民工歧视与反歧视问题的深入研究提供有价值的参考。
        In the process of China's industrialization and urbanization, rural migrants play important roles in achieving sustainable and rapid economic development. Meanwhile, there is a voluminous literature concentrating on discrimination against rural migrants. This paper firstly examines previous studies on the cause of discrimination against rural migrants in China based on the economics of discrimination. Then it summarizes main forms of discrimination against rural migrants such as wage discrimination, welfare discrimination, employment opportunity discrimination, and pre-market discrimination. It also reviews the governmental and social strategies on anti-discrimination of rural migrants, and investigates rural migrants' anti-discrimination willingness and behavior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migrants themselves. Finally, this paper discusses the limitations of current research and recommends the directions for future research, aiming at providing valuable references for further research on the discrimination and anti-discrimination of rural migrants.
引文
白南生李靖,2008:《城市化与中国农村劳动力流动问题研究》,《中国人口科学》第4期。
    蔡昉都阳王美艳,2001:《户籍制度与劳动力市场保护》,《经济研究》第12期。
    蔡昉王美艳,2005:《“民工荒”现象的经济学分析——珠江三角洲调查研究》,《广东社会科学》第2期。
    蔡昉,2010a:《被世界关注的中国农民工——论中国特色的深度城市化》,《国际经济评论》第 2 期。
    蔡昉,2010b:《刘易斯拐点与公共政策方向的转变——关于中国社会保护的若干特征性事实》,《中国社会科学》第 6 期。
    蔡禾李超海冯建华,2009:《利益受损农民工的利益抗争行为研究——基于珠三角企业的调查》,《社会学研究》第1期。
    蔡禾,2010:《从“底线型”利益到“增长型”利益——农民工利益诉求的转变与劳资关系秩序》,《开放时代》第9期。
    蔡萌岳希明,2018:《中国社会保障支出的收入分配效应研究》,《经济社会体制比较》第1期。
    陈金永,2006:《中国户籍制度改革和城乡人口迁移》,载蔡昉、白南生:《中国转轨时期劳动力流动》,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陈雄鹰汪昕宇冯虹,2015:《农民工的就业不平等感知对其冲突行为意愿的影响研究——基于全国7个城市的调研数据》,《人口与经济》第6期。
    邓曲恒,2007:《城镇居民与流动人口的收入差异:基于Oaxaca-Blinder和Quantile方法的分解》,《中国人口科学》第2期。
    董延芳刘传江胡铭,2011:《新生代农民工市民化与城镇化发展》,《人口研究》第1期。
    董延芳,2016:《不同情境下的农民工维权行动偏好》,《农业技术经济》第6期。
    郭凤鸣张世伟,2011:《教育和户籍歧视对城镇工和农民工工资差异的影响》,《农业经济问题》第6期。
    黄岭峻张文雯,2015:《从分散的个体不满到有组织的集体行动——农民工集体行动发生机制研究》,《华中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第6期。
    黄志岭,2012:《社会保险参与的城乡工人户籍差异实证研究》,《财经论丛》第4期。
    黄祖辉刘雅萍,2008:《农民工就业代际差异研究——基于杭州市浙江籍农民工就业状况调查》,《农业经济问题》第10期。
    纪雯雯赖德胜,2019:《工会能够维护流动人口劳动权益吗?》,《管理世界》第2期。
    李超海,2009:《农民工参加集体行动及集体行动参加次数的影响因素分析——基于对珠江三角洲地区农民工的调查》,《中国农村观察》第6期。
    李骏顾燕峰,2011:《中国城市劳动力市场中的户籍分层》,《社会学研究》第2期。
    李刘艳,2019:《改革开放40年我国农民市民化的演进机理研究》,《经济体制改革》第1期。
    李培林田丰,2011:《中国新生代农民工:社会态度和行为选择》,《社会》第3期。
    李实邢春冰,2016:《农民工与城镇流动人口经济状况分析》,中国工人出版社。
    李实,2007:《中国经济发展中的一道灰色的风景线——评〈中国转轨时期劳动力流动〉》,《经济研究》第1期。
    李艳孟凡强,2015:《新生代农民工需求层次变化与劳资冲突行为选择——来自佛山的经验证据》,《南方经济》第12期。
    李艳孟凡强,2018:《体制内维权还是体制外抗争?——新生代农民工劳资冲突行为的演化博弈分析》,《南方经济》第6期。
    梁宏,2013:《生存还是发展,利益还是权利?——新生代农民工集体行动意愿的影响因素分析》,《中国农村观察》第1期。
    梁雄军林云邵丹萍,2007:《农村劳动力二次流动的特点、问题与对策——对浙、闽、津三地外来务工者的调查》,《中国社会科学》第3期。
    刘传江赵颖智董延芳,2012:《不一致的意愿与行动:农民工群体性事件参与探悉》,《中国人口科学》第2期。
    刘传江,2010:《新生代农民工的特点、挑战与市民化》,《人口研究》第2期。
    卢晖临潘毅,2014:《当代中国第二代农民工的身份认同、情感与集体行动》,《社会》第4期。
    卢周来,1998:《当前我国劳动力市场中的歧视问题透视》,《经济体制改革》第3期。
    吕新萍,2010:《从社会排斥到社会共融——农民工融入城市的途径与方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研究》第6期。
    孟凡强初帅李艳,2018:《城乡工资差异的教育溯源:基于前市场歧视的视角》,《中央财经大学学报》第2期。
    孟凡强邓保国,2014:《劳动力市场户籍歧视与城乡工资差异——基于分位数回归与分解的分析》,《中国农村经济》第6期。
    孟凡强吴江,2014:《中国劳动力市场中的户籍歧视与劳资关系城乡差异》,《世界经济文汇》第2期。
    孟凡强,2014:《劳动力市场多重分割下的城乡工资差距》,《人口与经济》第2期。
    任焰潘毅,2006:《跨国劳动过程的空间政治:全球化时代的宿舍劳动体制》,《社会学研究》第4期。
    宋洪远黄华波刘光明,2002:《关于农村劳动力流动的政策问题分析》,《管理世界》第5期。
    孙婧芳,2015:《中国城镇劳动力市场对农民工歧视的研究进展》,《经济学动态》第7期。
    孙婧芳,2017:《城市劳动力市场中户籍歧视的变化:农民工的就业与工资》,《经济研究》第8期。
    孙中伟贺霞旭,2012:《工会建设与外来工劳动权益保护——兼论一种“稻草人机制”》,《管理世界》第12期。
    孙中伟刘明巍贾海龙,2018:《内部劳动力市场与中国劳动关系转型——基于珠三角地区农民工的调查数据和田野资料》,《中国社会科学》第7期。
    谭崇台马绵远,2016:《农民工市民化:历史、难点与对策》,《江西财经大学学报》第3期。
    唐有财符平,2015:《农民工的个体性与集体性抗争行为研究》,《中国人口科学》第6期。
    田丰,2010:《城市工人与农民工的收入差距研究》,《社会学研究》第2期。
    汪华,2015:《乡土嵌入、工作嵌入与农民工集体行动意愿》,《广东社会科学》第2期。
    王春光,2001:《新生代农村流动人口的社会认同与城乡融合的关系》,《社会学研究》第3期。
    王春光,2006:《农村流动人口的“半城市化”问题研究》,《社会学研究》第5期。
    王弘钰王辉,2015:《社会认同视域下农民工劳动偏差行为形成机制》,《吉林大学社会科学学报》第2期。
    王弘钰王辉,2016:《农民工与城镇职工偏差行为的代际比较研究——基于雇佣不平等的分析视角》,《农业技术经济》第6期。
    王美艳蔡昉,2008:《户籍制度改革的历程与展望》,《广东社会科学》第6期。
    王美艳,2003:《转轨时期的工资差异:歧视的计量分析》,《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第5期。
    王美艳,2005:《城市劳动力市场上的就业机会与工资差异——外来劳动力就业与报酬研究》,《中国社会科学》第5期。
    王美艳,2007:《城市劳动力市场对外来劳动力歧视的变化》,《中国劳动经济学》第1期。
    王晴锋,2010:《农民工集体行动因素分析》,《中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第2期。
    王延中龙玉其江翠萍徐强,2016:《中国社会保障收入再分配效应研究——以社会保险为例》,《经济研究》第2期
    王智勇,2012:《教育的城乡不平等及其后果-基于上海、浙江和福建的家庭调查研究》,《上海经济研究》第10期。
    吴贾姚先国张俊森,2015:《城乡户籍歧视是否趋于止步——来自改革进程中的经验证据:1989—2011》,《经济研究》第11期。
    吴晓刚张卓妮,2014:《户口、职业隔离与中国城镇的收入不平等》,《中国社会科学》第6期。
    夏小林,2004:《私营部门:劳资关系及协调机制》,《管理世界》第6期。
    谢嗣胜姚先国,2006:《农民工工资歧视的计量分析》,《中国农村经济》第4期。
    谢勇,2008:《农民工劳动权益影响因素的实证研究——以南京市为例》,《中国人口科学》第4期。
    谢岳,2010:《从“司法动员”到“街头抗议”——农民工集体行动失败的政治因素及其后果》,《开放时代》第9期。
    邢春冰罗楚亮,2009:《农民工与城镇职工的收入差距——基于半参数方法的分析》,《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第10期。
    邢春冰,2008:《农民工与城镇职工的收入差距》,《管理世界》第6期。
    徐广路张聪刘景方,2015:《出生时代对农民工社会冲突感的影响及其中介机制》,《东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第4期。
    姚先国赖普清,2004:《中国劳资关系的城乡户籍差异》,《经济研究》第7期。
    张世伟郭凤鸣,2009:《东北地区城市劳动力市场中户籍歧视问题分析》,《中国农村经济》第2期。
    章莉等,2014:《中国劳动力市场上工资收入的户籍歧视》,《管理世界》第11期。
    章莉等,2016:《中国劳动力市场就业机会的户籍歧视及其变化趋势》,《财经研究》第1期。
    章莉等,2017:《农民工社会保险参与状况及其变化趋势》,载《中国收入分配格局的最新变化——中国居民收入分配研究V》,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
    章元王昊,2011:《城市劳动力市场上的户籍歧视与地域歧视:基于人口普查数据的研究》,《管理世界》第7期。
    赵显洲,2016:《农民工与城市职工的工资差异及其分解——人力资本与歧视的贡献》,《商业经济与管理》第6期。
    赵忠,2004:《中国的城乡移民——我们知道什么,我们还应该知道什么?》,《经济学(季刊)》第2期。
    郑卫东,2014:《农民工维权意愿的影响模式研究——基于长三角地区的问卷调查》,《社会》第1期。
    周小亮,1994:《劳动力市场城乡歧视及其社会经济效应》,《当代财经》第9期。
    Becker,G.S.(1957),The Economics of Discrimination,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Black,D.A.(1995),“Discrimination in an equilibrium search model”,Journal of Labor Economics 13(2):309-334.
    Chan,C.K.C.(2010),“Class struggle in China:Case studies of migrant worker strikes in the Pearl River Delta”,South African Review of Sociology 41(3):61-80.
    Clark,R.et al(1999),“Racism as a stressor for African Americans:A biopsychosocial model”,American Psychologist 54(10):805-816.
    Dalal,R.S.(2005),“A meta-analysis of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organizational citizenship behavior and counterproductive work behavior”,Journal of Applied Psychology 90(6):1241-1255.
    Démurger,S.et al(2009),“Migrants as second-class workers in urban China?A decomposition analysis”,Journal of Comparative Economics 37(4):610-628.
    Friedman,E.(2012),“Getting through the hard times together?Chinese workers and unions respond to the economic crisis”,Journal of Industrial Relations 54(4):459-475.
    Gray,K.& Y.Jang(2015),“Labour unrest in the global political economy:The case of China's 2010 strike wave”,New Political Economy 20(4):594-613.
    He,X.et al(2013),“Above the roof,beneath the law:Perceived justice behind disruptive tactics of migrant wage claimants in China”,Law and Society Review 47(4):703-738.
    Lee,L.(2012),“Decomposing wage differentials between migrant workers and urban workers in urban China's labor markets”,China Economic Review 23(2):461-470.
    Li,S.(2010),“The economic situation of rural migrant workers in China”,China Perspectives 4(84):4-15.
    Ma,X.(2018),“Labor market segmentation by industry sectors and wage gaps between migrants and local urban residents in urban China”,China Economic Review 47:96-115.
    Meng,X.& J.Zhang(2001),“The two-tier labor market in urban China:Occupational segregation and wage differentials between urban residents and rural migrants in Shanghai”,Journal of Comparative Economics 29(3):485-504.
    Neal,D.A.& W.R.Johnson(1996),“The role of premarket factors in black-white wage differences”,Journal of Political Economy 104(5):869-895.
    Ngai,P.& H.Lu(2010),“Unfinished proletarianization:Self,anger,and class action among the second generation of peasant-workers in present-day China”,Modern China 36(5):493-519.
    Perry,E.J.(2008),“Chinese conceptions of ‘rights’:From Mencius to Mao- and now”,Perspectives on Politics 6(1):37-50.
    Phelps,E.S.(1972),“The statistical theory of racism and sexism”,American Economic Review 62(4):659-661.
    Qu,Z.& Z.Zhao(2017),“Glass ceiling effect in urban China:Wage inequality of rural-urban migrants during 2002-2007”,China Economic Review 42:118-144.
    Xu,Y.(2013),“Labor non-governmental organizations in China:Mobilizing rural migrant workers”,Journal of Industrial Relations 55(2):243-259.
    Zhang,L.et al(2016),“Wage differentials between urban and rural-urban migrant workers in China”,China Economic Review 41:222-233.
    Zhang,Z.& X.Wu(2017),“Occupational segregation and earnings inequality:Rural migrants and local workers in urban China”,Social Science Research 61:57-74.
    (1)据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2017年新生代农民工在全国农民工总量中的占比已经超过50%(50.5%)。
    (2)如1985年公安部颁发文件允许农村劳动力进入城市工作和居住,从而使得农民进城务工合法化。但农民工大量出现对城市造成的冲击使政府又控制盲目流动。1992年成立的户籍制度改革文件起草小组尝试推出废除农业户口和非农业户口的方案,但该方案最终未能颁布施行。

© 2004-2018 中国地质图书馆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6469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7129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 邮编:100083

电话:办公室:(+86 10)66554848;文献借阅、咨询服务、科技查新:66554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