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完善我国民事审前程序研究——以审判为中心制度的角度
详细信息    查看全文 | 推荐本文 |
  • 作者:董思薇
  • 关键词:审前程序 ; 审判为中心 ; 诉辩机制
  • 中文刊名:ZIYX
  • 英文刊名:Cognition and Practice
  • 机构:华东政法大学法律学院;
  • 出版日期:2018-05-20
  • 出版单位:知与行
  • 年:2018
  • 期:No.32
  • 语种:中文;
  • 页:ZIYX201803025
  • 页数:5
  • CN:03
  • ISSN:23-1595/D
  • 分类号:112-116
摘要
我国民事审前制度的改革是以审判为中心的诉讼制度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审前制度的完善有利于提高案件审理效率以及案件诉前解决的数量,但是目前我国《民事诉讼法》以及司法实践中,对于民事诉讼审前制度不加重视,审前制度没有成为独立的诉讼程序,负责审前程序的人员不明,缺乏强制诉辩机制导致原被告信息不对等。我国应当借鉴英美德等国家审前程序的经验,设立独立的审前程序,将审前程序划分为三阶段,具体分为诉状送达、发现程序、审前会议三个阶段,而将发现程序作为审前的必经程序,强制双方进行诉答交流,有利于法官归结案件争议点,也有利于双方的信息对等。同时,我国也应当确定审前程序的法官,从目前我国国情来看,由主审法官担任审前程序的法官有利于节约司法资源。另外,我国也应当建立强制诉辩交易制度,强制被告提交答辩状有利于法官知悉被告的诉讼请求,同时完善庭前会议制度,有利于法官整理案情,也有利于双方对自身实力有总体评估。
        
引文
[1]汤维健.民事庭审程序优质化改革的理论与实践[J].贵州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6,(3).
    [2]王福华.民事诉讼法[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12:291.
    [3]姜启波,张力.民事审前准备[M].北京:人民法院出版社,2008:1.
    [4]王琦主.民事诉讼审前程序研究[M].北京:法律出版社,2008:10.
    [5]王亚新.社会变革中的民事诉讼[M].北京:中国法制出版社,2001:87.
    [6][德]狄特·克罗林庚.德国民事诉讼法律实务[M].刘汉富,译.北京:法律出版社,2000:3,83.
    [7]熊跃敏.民事审前准备程序研究[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7:68.
    [8]《美国联邦民事诉讼规则》第26条第2款(1)[Z].
    [9]樊崇义.解读“以审判为中心”的诉讼制度改革[J].中国司法,2015,(2).
    [11]汤维建.论构建我国民事诉讼中的自足性审前程序---审前程序和庭审程序并立的改革观[J].政法论坛,2004,(4).
    [12]杨荣馨.民事诉讼原理[M].北京:法律出版社,2003:303.

© 2004-2018 中国地质图书馆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6469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7129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 邮编:100083

电话:办公室:(+86 10)66554848;文献借阅、咨询服务、科技查新:66554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