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新时代青年学学科建设的思考
详细信息    查看全文 | 推荐本文 |
  • 英文篇名:Thinking on the Subject Construction of Youth Study in the New Era
  • 作者:欧阳青 ; 陈胜利
  • 英文作者:Ouyang Qing;Chen Shengli;
  • 关键词:青年研究 ; 青年学 ; 学科规范 ; 学科建设 ; 理论方位
  • 英文关键词:youth research;;youth study;;discipline standard;;discipline construction;;theoretic orientation
  • 中文刊名:BJQZ
  • 英文刊名:Beijing Youth Research
  • 机构:武汉市团校;江汉大学;
  • 出版日期:2019-01-10
  • 出版单位:北京青年研究
  • 年:2019
  • 期:v.28;No.106
  • 基金:中国青年工作院校协会2018年度课题一般项目“新时代青年学学科建设的思考”(项目编号:YXXH2018Y013)的成果
  • 语种:中文;
  • 页:BJQZ201901001
  • 页数:10
  • CN:01
  • ISSN:10-1212/C
  • 分类号:6-15
摘要
青年研究是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承担着全面深化改革民族复兴,为青年发展政策科学决策提供理论依据的重任。经过三十多年的努力,青年研究取得学术上长足的进步,但青年学学科建设仍然争议不断,其学科属性界定、学术规范认同、学科价值评价等方面,"无边界、碎片化、难评价"困境依然存在。本研究,通过对青年研究发展历史定位、学科建设理论、现实定位、的重新思考,在基础理论层面,立足于新时代背景,创新地探讨青年学科建设的构想。
        The youth research, which leads responsibilities for the deepening reform in an all-round way, the national rejuvenation and providing theory gist for the rational policy making of youth development, is one of the important parts for constructing the system of philosophy and social science with Chinese characteristics. The subject construction of youth study is still open to dispute in aspects of its discipline definition, the recognition of its academic standard and assessment of its disciplinary value, and encounters dilemmas of "no-boundary, fragmentary and difficult in assessment". Regarding to its fundamental theory level on the basis of backgrounds of new era, this article discusses creatively the conception of disciplinary construction of youth study through rethinking on the place of youth research development in history, the discipline construction theory and its current place.
引文
[1]黄志坚:《黄志坚青年研究文集》,研究出版社,2011年版。
    [2]谷迎春、杨张乔:《青年学导论》,黑龙江人民出版社,1987年版。
    [3]万美容:《青年学概论》,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6年版。
    [4]黄志坚:《青年研究学科建设的进程与展望》,《北京青年研究》,2014年第1期。
    [5]沈杰:《青年学学科化的思考》,《上海青年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12年版。
    [6]谢伟光:《“马克思主义青年学”学科建设构想》,《上海青年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13年版。
    [7]邓希泉:《论青年研究学科建设困境的超越及共建构》,《中国青年社会科学》,2017年第1期。
    [8]郑长忠:《“青年+哲学社科”:青年学科发展的方向》,《中国青年社会科学》,2016年第5期。
    [9]何绍辉:《论青年研究的学科化》,《中国青年社会科学》,2016年第2期。
    [10]张良驯:《青年研究作为独立学科的依据》,《中国青年社会科学》,2016年第1期。
    [11]冉祥谦:《关于科学的青年学科体系的构想》,《中国青年政治学院学报》,1993年第4期。
    [12]谢维和:《青年研究的学科与方法》,《青年研究》,1989年第10期。
    [13]田杰:《青年研究最缺的是历史》,《青年学报》,2016年第1期。
    [14]佘双好、冯茜:《改革开放以来青年研究方法的发展》,《青年研究》,2014年第4期。
    [15]孟莉:《十年来我国青年研究现状的计量分析》,《青年研究》,2004年第5期。
    [16]李春玲:《社会变迁与中国青年问题》,《青年探索》,2018年第2期。
    [17]吴鲁平:《青年学科建设若干重大理论问题研究》,登录自中国青年网(http://qnzz.youth.cn/zhuanti/kszt/fzlt13/04/201712/t20171205_11108406.htm)。
    [18]何毅亭:《为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奉献党校力量》,登录自人民网(http://theory.people.com.cn/n1/2016/0523/c49150-28370184.html)。
    [19]宣勇、凌健:《“学科”考辨》,《高等教育研究》,2006年第4期。
    [20]胡献忠:《青年整体性研究范式的解构与重构》,《中国青年研究》,2016年第10期。
    [21]《马克思主义认的全面自由发展理论与青少年发展观研究》,登录自中国青年网(http://qnzz.youth.cn/zhuanti/kszt/fzlt13/04/201712/t20171205_11108408.htm)。
    [22]《中共中央关于加强和改进党的群团工作的意见》,《人民日报》,2015年7月10日。
    1.田杰:《青年研究:敞开历史视野》,《青年学报》,2017年第2期。
    2.张良驯:《青年研究作为独立学科的依据》,《中国青年社会科学》,2016年第1期。
    3.谢维和:《论青年学科的意义》,《中国青年社会科学》,2016年第1期。
    4、6.宣勇:《学科考辨》,《高等教育研究》,2006年第4期。
    5.张良驯:《青年研究作为独立学科的依据》,《中国青年社会科学》,2016年第1期。
    7.邓希泉:《论青年研究学科建设困境的超越及其构建》,《中国青年社会科学》,2017年第1期。
    8.佘双好:《改革开放以来青年研究方法的发展》,《青年研究》,2014年第4期。
    9.恩格斯:《伊默曼回忆录》、《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1卷),人民出版社,1982年版。
    10、11.方俊、肖峰:《现象学与青年研究》,《国青年研究》,2013年第2期。
    12.蔡曙山:《科学与学科的关系及我国的学科制度建设》,《中国社会科学》,2002年第3期。

© 2004-2018 中国地质图书馆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6469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7129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 邮编:100083

电话:办公室:(+86 10)66554848;文献借阅、咨询服务、科技查新:66554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