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使成式的形成及其与相关句式的互动
详细信息    查看全文 | 推荐本文 |
  • 英文篇名:Causative Construction and Interaction with Relative Patterns
  • 作者:孙书
  • 英文作者:SUN Shujie;School of Humanities, Hebei University;
  • 关键词:使成式 ; 使动式 ; 连动式 ; 新兼语式 ; 自组织
  • 英文关键词:causative construction;;motion;;verb phrase;;constituent;;self-organization
  • 中文刊名:HBSS
  • 英文刊名:Journal of Hebei Normal University(Philosophy and Social Sciences Edition)
  • 机构:河北大学文学院;
  • 出版日期:2019-07-05
  • 出版单位:河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 年:2019
  • 期:v.42;No.201
  • 基金:河北社会科学基金项目(项目编号:HB15YY049)
  • 语种:中文;
  • 页:HBSS201904012
  • 页数:6
  • CN:04
  • ISSN:13-1029/C
  • 分类号:95-100
摘要
语言是一个自组织性极强的系统,系统中的任一因素的变动都可能引发其他相关因素的调整变化。汉语使成式的形成及其发展就与使动式、连动式和新兼语式的发展变化有着密切的关系。以语言系统的自组织性为理论基础,观察《左传》《史记》《论衡》等文献中使动式、连动式、新兼语式和使成式等相关句式此消彼长的动态过程,可以窥探使成式在上古汉语中的形成及其机制。
        Based on the well-organized language system, this paper explores over the formation and causative construction and its connection to relative patterns. Usages from The Commentary of Zuo(Zuozhuan), Historical Records(Shiji) and The Theory on Scale(Lunheng) are selected for case study.
引文
[1] 孙书杰.先秦两汉新兼语式的发展及其影响[J].河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5(3).
    [2] 魏培泉.说中古汉语的使成结构[M].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集刊(第71本第4分册)[C].台北: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2000.
    [3] 蒋绍愚.魏晋南北朝的“述补宾”式述补结构[J].国学研究,2003(12).
    [4] 杨荣祥.语义特征分析在语法史研究中的作用——“V1+V2+O”向“V+C+O”演变再探讨[J].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2).
    [5] 杨荣祥.上古汉语结果自足动词的语义句法特征[J].语文研究,2017(1).
    [6] 徐通锵.自动和使动—汉语语义句法的两种基本句式及其历史演变[J].世界汉语教学,1998(1).
    (1)《史记》(上)多为追记先秦轶事、引录先秦古文,不宜看作西汉的语言材料;《史记》(下)则多是记录司马迁生前所见所闻,能够表现西汉的语言特点。章节具体分法参见笔者的博士论文(《汉语使成式的产生及其来源研究》,北京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14年)第一章“绪论”。
    (2)典型新兼语式的特殊性在于其结构为双核心谓词句,而上古汉语谓词句的主体是单核心谓词句。如“打汝口破”是双核心,而单核心谓词句则是“打汝口,汝口破”。
    (3)“两度陈述”参见杨荣祥《论“名而动”结构的来源及其语法性质》,《中国语文》2008年第3期。
    (4)详参赵长才《汉语述补结构的历时研究》,30-31页,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2000年博士学位论文。
    (5)除参考文献部分列出的文献外,本文写作中还参考了如下这些文献:梁银峰《汉语动补结构的产生与发展》,学林出版社,2006年版;梁银峰《先秦汉语的新兼语式-兼论结果补语的起源》,载《中国语文》,2001年4期:356-357页;孙书杰《汉语使成式的产生及其来源研究》,北京大学博士论文,2014年第33页;赵长才《汉语述补结构的历时研究》,中国社会科学院博士论文,2000年第31-33页。

© 2004-2018 中国地质图书馆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6469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7129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 邮编:100083

电话:办公室:(+86 10)66554848;文献借阅、咨询服务、科技查新:66554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