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乡村女性主体性成长之路调研——以山西省蒲州镇寨子村妇女协会为例
详细信息    查看全文 | 推荐本文 |
  • 作者:龚志文 ; 刘太刚
  • 关键词:乡村女性 ; 女性主体性 ; 妇女协会 ; 妇女解放 ; 集体行动
  • 中文刊名:LLTS
  • 英文刊名:Theoretical Exploration
  • 机构:中国人民大学;
  • 出版日期:2018-07-01
  • 出版单位:理论探索
  • 年:2018
  • 期:No.232
  • 基金:中国人民大学科学研究基金(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资金资助)项目“我国农村女性非政府组织研究”(16XNH026),负责人龚志文
  • 语种:中文;
  • 页:LLTS201804013
  • 页数:6
  • CN:04
  • ISSN:14-1079/C
  • 分类号:81-86
摘要
乡村振兴的核心是乡村主体性的增强,终极目标是人的全面发展。而在"男工女耕"的背景下,乡村主体性的复兴就首先表现为乡村女性主体性的复兴。山西省蒲州镇寨子村妇女协会的实践表明,乡村女性可以在小范围内通过集体行动内生出一种巨大的提升力量,满足女性群体动员、组织平台建设、公共物品供给、规则秩序更新、公共精神培育等需求,推动乡村女性蜕变为主体性鲜明的新女性。其中,女性行动者是女性成长的发起者和参与者,妇女组织能够整合碎片化的女性个体并增强其话语能力,公共物品解决了女性群体集体行动的相互依存问题,规则秩序保证了女性主体性的稳定性成长,公共精神则是女性主体性可持续成长的支柱。
        
引文
[1]何慧丽.当代乡村复兴的主体性问题[EB/OL].http://www.wyzxwk.com/Article/sannong/2014/08/326597.html.
    [2]道格拉斯·C.诺斯.制度、制度变迁与经济绩效[M].杭行,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8.
    [3]杜赞奇.文化权利与国家:1900-1942年的华北农村[M].王福明,译.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1990.
    [4]乔运鸿.乡村治理中的村庄精英角色分析[J].中国行政管理,2012(10):38-41.
    [5]埃哈尔·费埃德博格.权力与规则——组织行动的动力[M].张月,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5.
    [6]乔运鸿,龚志文.资源依赖理论与乡村草根组织的健康发展——以山西永济蒲韩乡村社区实践为例[J].理论探索,2017(1):99-104.
    [7]李文钊,张黎黎.村民自治:集体行动、制度变迁与公共精神的培育——贵州省习水县赶场坡村组自治的个案研究[J].管理世界,2008(10):65-75.
    [8]W.理查德·斯科特.制度与组织——思想观念与物质利益[M].姚伟,王黎芳,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2.
    [9]揭爱花.国家、组织与妇女:中国妇女解放实践的运作机制[M].上海:学林出版社,2012.
    [10]埃莉诺·奥斯特罗姆.制度性的理性选择:对制度分析与发展框架的评估[M]//保罗·A·萨巴蒂尔.政策过程理论.彭宗超,译.上海:上海三联书店,2004.
    [11]刘爱玉,佟新.性别观念现状及其影响因素——基于第三期全国妇女地位调查[J].中国社会科学,2014(2):116-131.
    [12]康保锐.市场与国家之间的发展政策:公民社会组织的可能性与界限[M].隋学礼,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9.
    [13]康晓光,韩恒.分类控制:当前中国大陆国家与社会关系研究[J].社会学研究,2005(6):73-92.
    [14]李占宾.基层治理的现实困境及法治化路径[J].河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6(1):16-21.
    [15]乔运鸿,杜倩.农村民间组织参与农村公共服务供给的新路径——以山西永济蒲韩乡村社区的实践为例[J].理论探索,2015(3):80-84.

© 2004-2018 中国地质图书馆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6469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7129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 邮编:100083

电话:办公室:(+86 10)66554848;文献借阅、咨询服务、科技查新:66554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