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泰山“佛教山”的形成与变迁
详细信息    查看全文 | 推荐本文 |
  • 英文篇名:The Formation and Transition of Mount Tai as "Buddhist Mountain"
  • 作者:周郢
  • 英文作者:Zhou Ying;
  • 关键词:泰山 ; 泰山信仰 ; 竺僧朗 ; 刻经
  • 英文关键词:Mount Tai;;Belief of Mount Tai;;Zhu Senglang;;Engrave scripture
  • 中文刊名:DYWJ
  • 英文刊名:Regional Culture Study
  • 机构:泰山学院泰山研究院;
  • 出版日期:2019-03-25
  • 出版单位:地域文化研究
  • 年:2019
  • 期:No.11
  • 基金:2016年国家社科基金后期资助项目(16fzs050)
  • 语种:中文;
  • 页:DYWJ201902011
  • 页数:11
  • CN:02
  • ISSN:22-1424/G0
  • 分类号:86-95+161
摘要
从魏晋以迄南北朝,是中国各大宗教竞相勃发传布的时期。此时佛、道两教都对泰山加以关注,进而将其教义与传统的泰山信仰相融合。佛经在汉译中,借用汉地"泰山治鬼"之说,将"泥犁"翻译成"泰山",使泰山成为佛教中幽冥地狱;大量名僧也阐教泰山,名达王庭,声动大众,在社会各界均产生了巨大影响。
        From Wei and Jin Dynasties to the Northern and Southern Dynasties, the main religions of China did their best to preach all over China. At that time, Buddhism and Taoism both paid attention to Mount Tai. Furthermore, they combined their doctrines with the traditional belief of Mount Tai. In the translation of Buddhist sutras,they adopted the saying of "Mount Tai governs spirits", and translated "Niraya" as "Mount Tai", which made Mount Tai the hell in Buddhism.Meanwhile, many famous monks came to preach on Mount Tai, with the name known by the emperor and masses.That made great influence all walks of life.
引文
(1)(金)党怀英:《谷山寺碑》,今立谷山玉泉寺西南侧。
    (2)胡颂平:《胡适之先生晚年谈话录》,北京:新星出版社,2006年,第204-205页。
    (3)陈寅恪:《魏志司马芝传跋》,《金明馆丛稿二编》,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1年,第89-90页;余英时:《东汉生死观》,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5年,第90-91页;苏雪林:《屈赋之谜》,《苏雪林文集》第四卷,合肥:安徽文艺出版社,1996年,第279页;[日]酒井忠夫:《泰山信仰研究》,金华译,《中和月刊》第3卷第10期,1942年10月。钱钟书、季羡林之相关论述引见后文。
    (1)胡适:《安世高译经,有时用“泥犁”(Niraya)的音译,有时用“太山地狱”的意译》,《胡适全集》第九卷,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2003年,第642-643页。
    (2)(汉)安世高译:《佛说分别善恶所起经》,《中华大藏经》,第36册,北京:中华书局,1989年,第178页。
    (3)[日]酒井忠夫:《泰山信仰研究》,金华译,《中和月刊》第3卷第10期,1942年10月。
    (4)(三国)康僧会译撰、吴海勇注译:《六度集经》,广州:花城出版社,1998年,第6页。
    (5)(三国)竺律炎译:《佛说三摩竭经》,《中华大藏经》(汉文部分),第34册,北京:中华书局,1988年,第645页
    (6)(三国)支谦译:《五母子经》,《中华大藏经》(汉文部分),第34册,北京:中华书局,1988年,第471页。
    (7)(三国)支谦译:《佛说四愿经》,《中华大藏经》(汉文部分),第36册,北京:中华书局,1989年,第218页。
    (8)(三国)支谦译:《大明度经》,《大正新修大藏经》第8卷,东京:日本大正新修大藏经刊行会,1960年,第488页。
    (9)(三国)支谦译:《佛说四愿经》,《中华大藏经》(汉文部分),第36册,北京:中华书局,1989年,第266页。
    (10)(西晋)法炬译:《佛说优填王经》,《大正新修大藏经》第12卷,东京:日本大正新修大藏经刊行会,1960年,第71页。
    (11)(后秦)竺佛念译:《出曜经》,《大正新修大藏经》第4卷,东京:日本大正新修大藏经刊行会,1960年,第665页。
    (12)《佛说妙好宝车经》,《大正新修大藏经》第85卷,东京:日本大正新修大藏经刊行会,1960年,第1334页。
    (13)方立天:《中国佛教哲学要义》上卷,北京:宗教文化出版社,2014年,第87页。沂山亦有东太山之称,但与梵典无涉。
    (14)[日]酒井忠夫:《泰山信仰研究》,金华译,《中和月刊》第3卷第10期,1942年10月。
    (15)梁晓红:《佛教与汉语史研究:以日本资料为中心》,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8年,第471-472页。
    (1)罗宗涛:《敦煌讲经变文研究》,高雄:佛光山文教基金会,2004年,第138页引。
    (2)项楚:《说奈河》,《文史知识》1988年第10期。
    (3)钱钟书:《管锥编·一》下册,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1年,第545页。
    (4)丁福保编:《佛学大辞典》,上海:上海书店出版社,2015年,第1711页。
    (5)[日]酒井忠夫:《泰山信仰研究》,金华译,《中和月刊》第3卷第10期,1942年10月。
    (6)果卿居士:《漫谈慈悲皇宝忏》,南京:金陵刻经处,2008年,第424页。
    (7)荣真:《中国古代民间信仰研究:以三皇和城隍为中心》,北京:中国商务出版社,2006年,第264-265页;范军:《唐代小说中的阎罗王——印度地狱神的中国化》,《华侨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年第1期。按岱庙壁画《泰山神启跸图》“众臣迎銮”节画面有一鬼卒掌叶状伞,伞下一老者环眼长髯,深色袍服,躬身肃迎。观者多认为此老者为阎罗王形象。此一画图实为民间信仰中东岳与阎王关系之反映。
    (8)(唐)唐临撰,方诗铭辑校:《冥报记》,北京:中华书局,1992年,第26-30页。
    (9)栾保群:《续论“泰山治鬼”说与中国冥府的形成与演变》,见四川大学中国俗文化研究所《新国学》第7卷,成都:巴蜀书社,2008年,第24页。
    (10)党燕妮:《晚唐五代敦煌地区的十王信仰》,见郑炳林主编:《敦煌归义军史专题研究三编》,兰州:甘肃文化出版社,2005年,第238-239页。
    (11)(三国)康僧会译撰,吴海勇注译:《六度集经》,广州:花城出版社,1998年,第10页。
    (12)(三国)康僧会译撰,吴海勇注译:《六度集经》,广州:花城出版社,1998年,第66页。
    (13)(西晋)竺法护:《阿差末菩萨经》,《碛砂大藏经》第20册,北京:线装书局,2005年,第620页。
    (1)萧登福:《道家道教与中土佛教初期经义发展》,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3年,第486页。
    (2)(后秦)竺佛念译:《出曜经》,见《大正新修大藏经》第4卷,东京:日本大正新修大藏经刊行会,1960年,第663页。
    (3)邰惠莉:《敦煌写本〈佛图澄所化经〉初探》,《敦煌研究》1998年第4期,第96-97页。
    (4)(北凉)昙靖:《佛说提谓经》,见上海古籍出版社、法国国家图书馆编《法藏敦煌西域文献》,第27册,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年,第172页。汤用彤称:“《提谓经》增加阴阳五行之说。其教采取世俗一般之信仰,而杂以道术家言,亦汉代佛道之遗产也。”(《汉魏两晋南北朝佛教史》,《中国现代学术经典:汤用彤卷》,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社,1996年,第602页。)
    (5)严耕望:《魏晋南北朝佛教地理稿》,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7版,第122-124页。
    (6)(梁)释慧皎撰、汤用彤校注:《高僧传》卷5《义解二·泰山崑仑岩竺僧朗》,北京:中华书局,1992年,第190页。
    (7)[日]宫川尚志:《五胡十六国と泰山の竺僧朗教団》,《六朝史研究·宗教编》,京都:平乐寺书店,1973年,第275页。
    (1)启功藏:《旧拓北魏马鸣寺根法师碑》,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年,第1-30页。
    (2)汤用彤:《汉魏两晋南北朝佛教史》,《中国现代学术经典:汤用彤卷》,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社,1996年,第151页。
    (3)(梁)释慧皎撰,汤用彤校注:《高僧传》卷5《义解二·泰山崑仑岩竺僧朗》,北京:中华书局,1992年,第191页。
    (4)(唐)道宣:《续高僧传》卷26《感通篇上·魏太山朗公谷山寺释僧意传》,北京:中华书局,2014年,第993页。
    (5)(清)马大相:《灵岩志》,济南:山东友谊出版社,1993年,第22页,第29页。
    (6)(唐)李子寰:《大唐齐州神宝寺之碣》,参见姜丰荣《泰山历代石刻选注》,青岛:青岛海洋大学出版社,1993年,第64-66页。
    (7)(唐)道宣:《续高僧传》卷26《感通篇上·魏太山丹岭寺释僧照传》,北京:中华书局,2014年,第994页。
    (8)康熙《长清县志》卷10《祠祀志》。
    (9)(唐)道宣:《续高僧传》卷28《诵读篇·魏泰岳人头山衔草寺释志湛传》,北京:中华书局,2014年,第270页。
    (10)雷德侯主编:《中国佛教石经·山东省》第一卷,杭州:中国美术学院出版社,2015年,第56页。
    (11)《羊烈墓志》,今存新泰市博物馆。
    (12)《北齐书》卷43《羊烈传》,北京:中华书局,1972年,第576页。
    (13)(梁)释宝唱著,王孺童校注:《比丘尼传校注》卷1《晋·洛阳城东寺道馨尼传》,北京:中华书局,2006年,第25页;卷4《梁·禅林寺僧念传》,第179页。
    (14)张弓:《汉唐佛寺文化史》,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7年,第237页。
    (1)《重修泰安县志》卷13《艺文志·金石二》。
    (2)参考赖非《山东北朝佛教摩崖刻经调查与研究》,北京:科学出版社,2007年,第174-198页。
    (3)赖非:《山东北朝佛教摩崖刻经调查与研究》,北京:科学出版社,2007年,第16-38页。
    (4)(明)李日华:《六研斋笔记》,南京:凤凰出版社,2010年,第89页。
    (5)天启《新泰县志》卷9《艺文》,中国国家图书馆藏本。
    (1)赖非:《山东北朝佛教摩崖刻经调查与研究》,北京:科学出版社,2007年,第249页。
    (2)《北齐书》卷20《薛修义传》,北京:中华书局,1972年,第277页。
    (3)周铮:《北魏薛凤规造像碑考》,《文物》1990年第8期。
    (4)周郢:《薛宸·广大乡·岱岳寺——泰山北朝刻经及其相关问题初探》,《泰山学院学报》2018年第2期。
    (5)[德]雷德侯主编:《中国佛教石经·山东省》第一卷,杭州:中国美术学院出版社,2015年,第16页。
    (6)时孟:《3-6世纪佛教对泰山文化的影响》,山东师范大学2014年硕士论文。
    (7)姜亮夫:《莫高窟年表》,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5年,第40-41页。
    (1)(隋)费长房:《历代三宝记》卷12《永乐北藏》第152册,北京:线装书局,2008年,第365页。
    (2)(唐)牟珰:《修方山证明功德记》,《山左金石志》卷13《历代碑刻丛书》,第14册,南京:江苏古籍出版社,1998年,第54页。
    (3)曾枣庄主编:《三苏全书》第十六册,北京:语文出版社,2001年,第171页。
    (4)(宋)张公亮:《灵岩寺记》,《泰山志校证》,合肥:黄山书社,2006年,第255页。
    (1)(元)张起岩:《大元泰山灵岩禅寺创建龙藏之记》,清《泰山志》卷18。
    (2)(元)高诩:《重修光化禅寺碑》,清《泰山志》卷18。
    (3)(元)福汴:《全公律师行状》碑,今立肥城大云寺遗址。
    (4)(明)释洪惠:《重开山记》,今立普照寺山门内。
    (5)(清)元玉:《与三堂隐君书》,《石堂集》卷3《清代诗文集汇编》第114册,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0年,第622页。
    (6)(清)蒲松龄:《聊斋志异》卷3《西僧》,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7年,第366页。
    (1)泰安夏张城上村有《开元白马寺碑》,唐开元二十一年(733)立,中称:“而□□□东来遂望□而□□门□□天子□□,时龙师转云,□□华盖;雨师洒道,□□清尘。登□□□轶□□□□百年形措□,其敕天下郡县各置寺观□□等□,因登封为号。”(今碑佚,拓片今存北京大学图书馆)于泰山下之寺以寺额推考,必为建封院无疑。
    (2)《升元观敕牒碑》,参见姜丰荣《泰山历代石刻选注》,青岛:青岛海洋大学出版社,1993年,第239页。北宋《姜规墓志》亦写到这一事件。
    (3)(明)张岱:《岱志》,《琅嬛文集》,长沙:岳麓书社,1985年,第74页。
    (4)刘慧:《泰山信仰与中国社会》,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11年,第303页。
    (5)刘凌:《竺道爽〈檄太山文〉的文化意蕴》,《泰安师专学报》1999年第4期。
    (6)(宋)李焘:《续资治通鉴长编》卷71,北京:中华书局,1980年,第1601页。
    (7)(清)韩锡胙:《元君记》,孟昭水《岱览校点集注》(上篇),济南:泰山出版社,2007年,第303页。
    (8)(清)沈汉宗:《南巡惠爱录》卷上,台北“国家图书馆”藏原刻本,第32页。

© 2004-2018 中国地质图书馆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6469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7129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 邮编:100083

电话:办公室:(+86 10)66554848;文献借阅、咨询服务、科技查新:66554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