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代价承担者还是参与获得者?——国家现代化进程中的农民角色再审视
详细信息    查看全文 | 推荐本文 |
  • 英文篇名:A Review of the Role of Peasants in the Process of National Modernization
  • 作者:唐伟
  • 英文作者:TANG Wei;Department of Sociology,Tsinghua University;
  • 关键词:代价承担者 ; 参与获得者 ; 现代化 ; 农民角色
  • 英文关键词:cost-taker;;participate in the winner;;modernization;;peasant role
  • 中文刊名:BJSK
  • 英文刊名:Social Sciences of Beijing
  • 机构:清华大学社会学系;
  • 出版日期:2019-05-13
  • 出版单位:北京社会科学
  • 年:2019
  • 期:No.193
  • 基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公共治理视角下的扶贫资源配置与优化研究”(16BZZ069)
  • 语种:中文;
  • 页:BJSK201905004
  • 页数:9
  • CN:05
  • ISSN:11-1105/C
  • 分类号:40-48
摘要
对于国家现代化进程中的农民角色议题,学界一直存在诸多争议。通过对一系列农民角色研究文献的分析与回顾,从整体而非分化视角出发,认为在国家现代化进程中,农民角色既不是单纯"受害者",也不是全部"受益者",而是一个两者并存的状态。在政府和农民结构不平等背景下,作为整体的农民既有因和政府目标"契合"而积极接受现代化的一面,也有因两者利益对立而强烈反对现代化的一面。要对农民角色做出更有力解释就必须放弃"阶层差异论"视角,采用"结构—过程论"进行分析。由此,农民在发展进程中作为代价承担者与参与获得者两者并立的局面才能得到更合理的解释。
        There have been many controversies in academia about the role of peasants in the process of national modernization. Based on the review and analysis of a series of literatures on the role of peasants,this paper which is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the whole rather than the differentiation holds that in the process of national modernization,the role of peasants is neither a pure ‘victim'nor a complete ‘beneficiary',but a coexistence of these two. Under the background of unequal structure between government and peasants,peasants not only actively accept modernization corresponding with government goals,but also strongly oppose modernization because of the opposition between the two interests. To explain the role of peasants more effectively,we must abandon the perspective of ‘stratum difference theory 'and adopt ‘structure-process theory'. Thus,the coexistence of peasant roles in the process of national modernization can get a more reasonable explanation.
引文
[1][美]詹姆斯·C.斯科特(James C.Scott)著,郑广怀等译.弱者的武器[M].南京:译林出版社,2015.
    [2]朱晓阳.黑地·病地·失地——滇池小村的地志与斯科特进路的问题[J].中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2).
    [3]唐平,来维宁.乡镇企业发展对农村居民收入增长的影响[J].统计研究,2001(6).
    [4]王宇雄.农民现代化的一个路径:农民合作助推农民转型[J].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6(2).
    [5]唐伟.“共同的发展”与分殊的利益——L县水电开发与移民搬迁的个案分析[J].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8(4).
    [6]杨华.征地拆迁对农村阶层分化的影响——基于湖北省荆门市城郊农村的调查[J].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1).
    [7][美]亨利·伯恩斯坦(Henry Bernstein).农政变迁的政治经济学[C]//.叶敬忠编.农政与发展当代思潮(第一卷).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6.
    [8]郭于华.当农村趋于凋敝农民却未“终结”[EB/OL].http://opinion.caixin.com/2017-08-30/101137775.html,2017-08-30.
    [9][美]詹姆斯·C﹒斯科特(James C.Scott)著,程立显等译.农民的道义经济学——东南亚的反叛与生存[M].南京:译林出版社,2013.
    [10]欧阳洁.阿卡人橡胶种植的文化实践[J].开放时代,2018(1).
    [11]辛允星.“发展”是如何被接纳的——羌族村落社会的“观念史”[J].中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7(4).
    [12]高原.市场经济中的小农农业和村庄:微观实践与理论意义[J].开放时代,2011(12).
    [13]张兆曙.乡村五十年:日常经济实践中的国家与农民——以义乌市后乐村为个案的实地研究[J].开放时代,2004(4).
    [14]王汉生,刘世定,孙立平等.“浙江村”:中国农民进入城市的一种独特方式[J].社会学研究,1997(1).
    [15]强舸.小麦怎样走上了藏族的餐桌?——西藏的现代化与藏族饮食文化变迁[J].开放时代,2015(3).
    [16]朱晓阳.小村故事:地志与家园(2003-2009)[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1.
    [17]侯石安.国家与农民“取”与“予”的关系研究[J].农业经济问题,2000(6).
    [18]徐建青.制度变革与手工棉纺织业:1954-1965——兼及统购统销制度下国家与农民的关系[J].中国经济史研究,2009(4).
    [19]周飞舟.从汲取型政权到“悬浮型”政权——税费改革对国家与农民关系之影响[J].社会学研究,2006(3).
    [20]Kevin J.O'Brien,Lianjiang Li:Rightful Resistance in Rural China[M].Cambridge: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2006.
    [21]于建嵘.当前农民维权活动的一个解释框架[J].社会学研究,2004(2).
    [22]杨国才,潘锦云.“以工哺农”、“以工促农”与我国传统农业现代化[J].经济学家,2008(3).
    [23]毛志勇,高军峰.我国实施“以工哺农”政策的内在逻辑[J].江西社会科学,2013(3).
    [24]黄金辉,丁忠毅.成就与问题:成都农村公共服务事业建设审视——以城乡统筹发展为视角[J].财经科学,2010(1).
    [25]王广深.中国农村水利投融资机制的历史回顾与前瞻[J].社会科学,2012(1).
    [26]王胜,刘英琴.集体化时期农村合作医疗制度评析——以河北省深泽县为个案[J].当代中国史研究,2009(2).
    [27]吕书良.新农村视角下大学生村官及其政策考量[J].中国农村观察,2008(3).
    [28]谢小芹.双轨治理:“第一书记”扶贫制度的一种分析框架——基于广西圆村的田野调查[J].南京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7(3).
    [29]李祖佩.项目制的基层解构及其研究拓展——基于某县涉农项目运作的实证分析[J].开放时代,2015(2).
    [30]尹利民.也论项目制的运作与效果——兼与黄宗智等先生商榷[J].开放时代,2015(2).
    [31]林聚任.村庄合并与农村社区化发展[J].人文杂志,2012(1).
    [32]田毅鹏.东亚村落发展的比较研究:经验与理论反思[J].山东社会科学,2014(9).
    [33]陈波.二十年来中国农村文化变迁:表征、影响与思考——来自全国省(市、区)118村的调查[J].中国软科学,2015(8).
    [34]黄永林.论新农村文化建设中的现代与传统[J].民俗研究,2008(4).
    [35]李晓斐.现代性与民间传统的互动——以河南省路村“院”、“庙”为例[J].开放时代,2010(4).
    [36]毛丹,王燕锋.J市农民为什么不愿做市民——城郊农民的安全经济学[J].社会学研究,2006(6).
    [37]张海波,童星.被动城市化群体城市适应性与现代性获得中的自我认同——基于南京市561位失地农民的实证研究[J].社会学研究,2006(2).
    [38]胡振华.农民失地利弊辩[J].经济问题,2007(7).
    [39]文军,吴越菲.流失“村民”的村落:传统村落的转型及其乡村性反思——基于15个典型村落的经验研究[J].社会学研究,2017(4).

© 2004-2018 中国地质图书馆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6469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7129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 邮编:100083

电话:办公室:(+86 10)66554848;文献借阅、咨询服务、科技查新:66554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