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中国影像程式:以《一江春水向东流》的视点为例
详细信息    查看全文 | 推荐本文 |
  • 英文篇名:Chinese Film Convention: A Case Study of POV in The Spring River Flows East
  • 作者:聂欣如
  • 英文作者:Nie Xinru;
  • 关键词:中国电影 ; 影像程式 ; 《一江春水向东流》 ; 视点
  • 中文刊名:DDDY
  • 英文刊名:Contemporary Cinema
  • 机构:华东师范大学传播学院;
  • 出版日期:2019-01-05
  • 出版单位:当代电影
  • 年:2019
  • 期:No.274
  • 语种:中文;
  • 页:DDDY201901007
  • 页数:6
  • CN:01
  • ISSN:11-1447/G2
  • 分类号:41-46
摘要
西方电影美学的核心在于电影影像能够将观众引导至沉迷的状态,其主要的方法是通过第一人称视点的引导,麦茨对此进行过心理学角度的论证。中国电影则不然,在使用第一人称视点引导的同时,也使用跳轴、取景、象征等表现方式,将创作者的评价附加于影片的人物,从而形成了一种程式化的影像表达方式。通过对我国经典影片《一江春水向东流》中第一人称视点影像的分析,可以证明中国电影中影像程式的存在。
        
引文
(1)参见聂欣如《影像的程式:〈小城之春〉视点研究补遗》,《艺术百家》2017年第3期。
    (2)[德]瓦尔特·本雅明《机械复制时代的艺术作品》,王才勇译,北京:中国城市出版社2002年版,第92页。
    (3)[德]康德《判断力批判》(上),宗白华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85年版,第151页。
    (4)[法]埃德加·莫兰《电影或想象的人》,马胜利译,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年版,第33页。
    (5)(6)[法]克里斯蒂安·麦茨《想象的能指》,王志敏译,北京: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2006年版,第52页。
    (7)费穆《国产片的出路问题》,黄爱玲编《诗人导演费穆》,香港:香港电影评论学会1998年版,第94页。
    (8)[加]安德烈·戈德罗、[法]弗朗索瓦·若斯特《什么是电影叙事学》,刘云舟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05年版,第179页。
    (9)参见聂欣如《电影的语言》第八章“视点的转换”,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12年版。
    (10)[荷]米克·巴尔《叙述学--叙事理论导论》,谭君强译,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4年版,第23页。
    (11)[法]弗朗索瓦·特吕弗《希区柯克论电影》,严敏译,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1988年版,第50页。
    (12)[美]大卫·波德维尔《电影诗学》,张锦译,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10年版,第71页。
    (13)参见聂欣如《试论小津安二郎电影的“轴线”问题》,《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2008年第2期。
    (14)[乌]丹尼艾尔·阿里洪《电影语言的语法》,陈国铎、黎锡等译,北京:中国电影出版社1981年版,第31页。
    (15)[美]史蒂文·卡茨《电影镜头设计:从构思到银幕》,井迎兆、王旭峰译,北京:世界图书出版公司2010年版,第125页。
    (16)[美]泰伦斯·马勒《导演的电影艺术》,司徒明译,台北:台湾志文出版社1978年版,第127页。
    (17)[美]A·J·雷纳逊《电影导演工作》,周传基、梅文译,北京:北京电影学院1979年版,第190页。
    (18)聂欣如《中国电影默片时代的正反打》,《当代电影》2016年第11期,第78页。
    (19)同(1)。
    (20)聂欣如《试论〈枯木逢春〉在中国电影史上里程碑意义》,倪祥保主编《华语电影如何影响世界--当代华语电影文化影响力研究国际论坛论文集》,苏州:苏州大学出版社2014年版,第209页。
    (21)[法]雅克·朗西埃《美感论》,赵子龙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16年版,第21页。
    (22)[英]特里·伊格尔顿《审美意识形态》,王杰、傅德根、麦永雄译,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年,第87页。
    (23)任中敏《唐戏弄》(下),南京:凤凰出版社2013年版,第670页。
    (24)[日]川上量生《龙猫的肚子为什么软绵绵》,王鹤译,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18年版,第120页。
    (25)[日]吉田喜重《小津安二郎的反电影》,周以量译,北京:世界图书出版公司2015年版,第79页。

© 2004-2018 中国地质图书馆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6469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7129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 邮编:100083

电话:办公室:(+86 10)66554848;文献借阅、咨询服务、科技查新:66554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