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影像的博弈:论居伊·德波的情境主义电影
详细信息    查看全文 | 推荐本文 |
  • 英文篇名:Game of Images:the Situational Film Power of Juy-Ernst Debord
  • 作者:万荣英
  • 英文作者:WAN Rong-ying;College of Arts,Sichuan University;Animation and Communication College,Qingdao Agricultural University;
  • 关键词:居伊·德波 ; 情境主义 ; 电影 ; 影像
  • 英文关键词:Juy-Ernst Debord;;situationalism;;film power;;image
  • 中文刊名:SCSF
  • 英文刊名:Journal of Sichuan Normal University(Social Sciences Edition)
  • 机构:四川大学艺术学院;青岛农业大学动漫与传媒学院;
  • 出版日期:2018-11-10
  • 出版单位:四川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 年:2018
  • 期:v.45;No.231
  • 基金: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青年基金项目“居伊·德波的情境主义反电影研究”(17YJC760085)阶段性成果
  • 语种:中文;
  • 页:SCSF201806018
  • 页数:9
  • CN:06
  • ISSN:51-1063/C
  • 分类号:119-127
摘要
作为"情境主义国际"的创始人、构建者、核心成员的居伊-恩斯特·德波,不仅致力于理论文本的书写,亦有情境主义核心术语"漂移"、"异轨"、"构境"理论的给出以及备受关注的作为关注发达资本主义社会、视觉文化以及媒体批判的重要论著《景观社会》一书;同时,他还是一名实验电影作者、知识分子革命者,其身后留下七部电影作品。这七部影片不同于一般商业电影的影像生产,区别于现代作家电影的话语创作,亦或迥异于意识形态电影的政治宣传,它们共同构建起情境主义对抗景观-影像的电影"装置",隐匿的"战争机器"以及漂移的"革命"共同体:这是影像的博弈,是新的电影分类学,更是居伊·德波的情境主义电影力。
        Juy-Ernst Debord,the founder,builder and core member of"Contextualism International",is not only devoted to the writing of theoretical texts,but also offers the core terms of contextualism,namely "drift","extraordinary"and "constitution".His Landscape Societyis konwn as an important work of developed capitalist society,visual culture and media criticism.At the same time,he is also an experimental film writer and intellectual revolutionist with seven films as his production.These seven films are different from the production of video in general commercial films,from the discourse creation of modern writers' films,and from the political propaganda of ideological films.They jointly construct a"device"of contextualism against landscape-images,a"war machine"and a drifting"revolutionary"community,which is regarded as the game of images,the new film taxonomy,and the situational film power of Juy-Ernst Debord.
引文
[1]阿兰·巴迪欧.电影作为哲学实验(2003)[C].李洋译//米歇尔·福柯,等.宽忍的灰色黎明:法国哲学家论电影.李洋,等译.郑州:河南大学出版社,2014.
    [2]蓝江.反影像的情境主体——德波的情境主义解析[J].文艺研究,2016,(2).
    [3][法]居伊·德波.漂移的理论(1958)[C]//居伊·德波.景观社会.王昭风,译.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06.
    [4][法]居伊·德波.异轨使用手册(1956)[C]//居伊·德波.景观社会.王昭风,译.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06.
    [5][法]居伊·德波.景观社会[C].王昭风,译.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06.
    [6][法]居伊·德波.景观社会[C].张新木,译.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17.
    [7][意]阿甘本.关于《景观社会评注》的旁注[C]//吉奥乔·阿甘本.无目的的手段:政治学笔记.赵文,译.郑州:河南大学出版社,2015.
    [8][法]居伊·德波.城市地理学批判导言(1954)[C]//居伊·德波.景观社会.王昭风,译.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06.
    [9][法]波德莱尔.恶之花[M].钱春绮,译.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11.
    [10][英]T·J·克拉克.现代生活的画像:马奈及其追随者艺术中的巴黎[M].沈语冰,诸葛沂,泽.南京:江苏美术出版社,2013.
    [11][法]居伊·德波.关于情境构建以及情境主义国际倾向的组织和行动之条件的报告(1957)[C]//张一兵(主编).社会批判理论纪事:第7辑.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14.
    [12][法]居伊·德波.日常生活意识变更的一种视角(1961)[C]//居伊·德波.景观社会.王昭风,译.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06.
    [13][法]樊尚·考夫曼.居伊·德波——诗歌革命[M].史利平,译.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14.
    [14][法]居伊·德波.电影作品全集[M].巴黎:伽利玛出版社,1994.
    [15]陆兴华.电影:生命对景观的战争——论德波电影实践中的战争逻辑[J].新美术,2016,(10).
    [16][英]安迪·梅里菲尔德.居伊·德波[M].赵柔柔,崔晓红,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1.
    [17][法]加斯东·巴什拉.火的精神分析[M].杜小真,顾嘉琛,译.郑州:河南大学出版社,2016.
    [18]张一兵.代译序:德波和他的《景观社会》[C]//居伊·德波.景观社会.王昭风,译.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06.
    [19][法]居伊·德波.颂词:第一卷[M].巴黎:热拉尔·勒博维西出版社,1989.
    [20]DEBORD G.Panegyric:vol.Ⅰ[M].BROOK J(trans.).London:Verso,1991.
    (1)德波一生拍摄制作了七部电影作品,分别是《为萨德疾呼》(Hurlements en faveur de Sade,1952);《关于在短时间内的某几个人的经历》(Sur le passage de quelques personnesàtravers une assez courte unitéde temps,1959);《分离批判》(Critique de la séparation,1961);《景观社会》(La Sociétédu Spectacle,1973);《驳斥所有对〈景观社会〉电影的判断,无论褒贬》(Réfutation de tous les jugements,tantélogieux qu'hostiles,qui ontétéjusqu’ici portés sur le film “La Sociétédu Spectacle”,1975);《我们一起游荡在夜的黑暗里,然后被烈火吞噬》(In girum imus nocte et consumimur igni,1978);《居伊·德波——他的艺术与时代》(Guy Debord,son art et son temps,1994)。
    (2)德波第一次将“漂移”作为情境主义国际“关键词”正式提出见于《关于情境构建以及情境主义国际倾向的组织和行动之条件的报告》(1957)一文,“走向情境主义国际”章节,并初步定义为:“通过迅速改变环境对充满热情除根的一种实践,同时,又是研究心理地理学和情境主义心理学的一种手段”。参见:张一兵主编《社会批判理论纪事(第7辑)》(德波与情境主义国际特辑),南京大学出版社2014年版,第57页。
    (3)原话语出夏尔·波德莱尔的《天鹅》:“旧巴黎已面目全非(城市的样子比人心变得更快,真是令人悲伤)。”参见:波德莱尔《恶之花》,钱春绮译,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11年版,第196页。
    (4)这两个镜头均由德波选自迈克尔·科蒂兹1936年执导的电影《轻骑兵旅的冲锋》,参见:居伊·德波《我们一起游荡在夜的黑暗里,然后被烈火吞噬》,《电影作品全集》,巴黎:伽利玛出版社1994年版,第257页。
    (5)欧洲文化的两极张力在尼采那里达到了顶峰——一方面是导致姿态的消除和丧失的张力,另一方面是把姿态形变为命运的张力。因为只有作为一种姿态,其中的潜能和行动、自然与人工、偶然与必需变得无法分辨(因此在最后的分析中,仅作为戏剧)时,永恒轮回的观念才有意义。参见:[意]吉奥乔·阿甘本《幼年与历史:经验的毁灭》,尹星译,郑州:河南大学出版社2016年版,第204页。

© 2004-2018 中国地质图书馆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6469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7129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 邮编:100083

电话:办公室:(+86 10)66554848;文献借阅、咨询服务、科技查新:66554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