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反恐预防性羁押的法律思考——美德两国经验与中国适用路径
详细信息    查看全文 | 推荐本文 |
  • 英文篇名:The Legal Thinking on Anti-terrorism Preventive Detention
  • 作者:陈彦羽
  • 英文作者:Chen Yanyu;Zhongnan University of Economics and Law;Hubei University of Police;
  • 关键词:反恐预防性羁押 ; 风险社会 ; 恐怖主义 ; 反恐战争 ; 法律策略
  • 英文关键词:Anti-Terrorism Preventive Detention;;Risk Society;;Terrorism;;Anti-Terrorism War;;Legal Strategy
  • 中文刊名:HBGA
  • 英文刊名:Journal of Hubei University of Police
  • 机构:中南财经政法大学;湖北警官学院法律系;
  • 出版日期:2019-03-15
  • 出版单位:湖北警官学院学报
  • 年:2019
  • 期:v.32;No.191
  • 基金:湖北省教育厅科学技术研究项目“反恐预防性羁押研究”成果(Q20174201);; 湖北省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湖北警官学院社会治安治理研究中心项目“公安机关反恐刑事强制措施研究”最终成果(2018B009);; 湖北警官学院2019院级科研项目“域外反恐强制侦查措施研究”成果(自选)
  • 语种:中文;
  • 页:HBGA201902013
  • 页数:9
  • CN:02
  • ISSN:42-1743/D
  • 分类号:129-137
摘要
反恐预防性羁押作为一项刑事司法制度在当代"以防为主,先发制敌"的反恐原则下显得尤为重要。9·11事件后,美国和德国对该制度进行了不同程度的修改。美国"反恐战争"模式使反恐预防性羁押意图突破宪政框架,但受到司法权的挑战,其反恐效果也差强人意。德国"法律策略"模式坚持在法律内部对该制度进行调整,构建了比较成熟的理论体系和规范释义,反恐效果较为显著。中国的反恐预防性羁押适用路径从三个层面展开:宪法确定了紧急状态下其适用的合法性和正当性;法律的正当程序对其形成有效的控权机制;单行法对其适用条件做出实质性规定。由此可见,我国反恐预防性羁押的适用路径即不同于美国也区别于德国,具有其自身优势与特点。
        Anti-terrorism preventive detention as a criminal justice system is particularly important under the antiterrorism principle of "giving priority to prevention and preempting the enemy". After the September 11 th Incident, the United States and Germany had modified the system to varying degrees. The "war on terrorism" model of the United States intends to break through the constitutional framework of anti-terrorism preventive detention, but the model was challenged by judicial power, its anti-terrorism effect is also unsatisfactory. The "legal strategy" model of Germany insists on adjusting the system within the law, and constructs a relatively mature theoretical system and normative interpretation, its anti-terrorism effect is more remarkable. The application path of China's anti-terrorism preventive detention starts from three levels: Firstly, the constitution determines the legality and legitimacy of its application in emergency situations. Secondly, the legitimate legal procedure that forms an effective control mechanism. Thirdly, the single law makes substantive provisions on its applicable conditions. Therefore, the application path of China's anti-terrorism preventive detention which is different from the United States and Germany, and has its own advantages and characteristics.
引文
[1][美]韦恩·R.拉费弗.刑事诉讼法[M].卞建林,沙丽金等译.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4:719.
    [2]陈卫东,隋光伟.现代羁押制度的特征:目的、功能及实施要件[J].中国司法,2004(9):59-62.
    [3]季卫东.法治秩序的建构[M].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9:3.
    [4]陈瑞华.司法权的性质——以刑事司法为范例的分析[J].法学研究,2000(5):30-58.
    [5][美]杰弗里·图宾.九人:美国最高法院风云[M].何帆译.上海:上海三联书店出版社,2010:283.
    [6]戚建刚.后“9·11”时代德国反恐法律制度之改革[J].欧洲研究,2007(4):135-149.
    [7]宗玉琨译注.德国刑事诉讼法典[M].北京:知识产权出版社,2013:106.
    [8]陈功.总体国家安全观下“全民反恐”的反思[J].湖北警官学院学报,2018(4):20.
    [9]刘茂林.警察权的现代功能与宪法构造难题[J].法学评论,2017(1):27-35.
    [10][美]布丽奇特·L·娜克丝.反恐原理[M].陈庆,郭刚毅译.北京:金城出版社,2015:298.
    (1)具体包括有2001年的9·11事件;2002年的“威望号”邮轮西班牙海域漏油事件;2003年的SARS事件;2008年的全球金融危机;2011年的福岛核泄漏事件;2013年的IS恐怖组织崛起;2015年的巴黎连环恐怖袭击;2015年以来年持续的中东难民潮,等等。
    (1)Sec. 1031&Sec. 1032 in National Defense Authorization Act for Fiscal Year 2012.
    (1)Hamdi v. Rumsfeld,296 F.3d 278(4th Cir. 2002); Rumsfedl v. Padilla,352 F.3d695(2d Cir. 2003).
    (2)BverfGE 19,342,349 F; BverfGE 35,185,190 F.
    (1)U.S. v. Salerno, 481 U.S. 739(1987). at 750-752.
    (1)Hamdi v. Rumfeld,542 U.S. 507(2004).本案焦点在于作为美国公民,如果被认为是敌方战斗人员,总统是否有权将其无限制羁押并剥夺其正当法律程序的权利。最终,联邦最高法院认为Hamdi作为美国公民,享有宪法上的一切权利,最终以6比3将案件发回重审。
    (2)Rasulv.Bush,542 U.S.466(2004).本案焦点问题是美国本土以外的军事基地联邦法院是否有管辖权,对于关押在此的外国人是否能够适用联邦宪法和相关法律。2004年,最高法院最终认定联邦法院对海军基地的外国人申请的人身保护令具有管辖权。
    (3)Hamdan v.Rumsfeld,548 U.S.577(2006).本案焦点问题是布什政府签署的《被拘禁者待遇法》是否剥夺了联邦法院对外国人的人身保护令申请以及总统是否有权设置军事委员会进行审判。
    (1)KG,Beschl. V. 28.02.2012-4 Ws 18/12.
    (2)BVerfGE 19, 342, 350.
    (3)EGMR,M. v. Germany,17.12.2009-19359/04.1986年,M因有高度暴力犯罪再犯倾向对公众存在危险,法院令M在5年有期徒刑执行完毕后,继续保安监禁。1998年,首次保安监禁最高10年的期限在德国《打击性犯罪及其他危险犯罪行为法》中被废除。到2001年,M的10年保安监禁时间己到,虽然在此之前M一直申请停止执行保安监禁,但均遭到地方法院、联邦高等法院及联邦宪法法院的驳回。最后,M向欧洲人权法院寻求救济。
    (4)“距离原则”是德国联邦宪法法院在判决中对保安监禁提出的7个最低要求:1.最后手段原则;2.个体化和加强化原则; 3.激励化原则;4.区分原则;5.最小化原则;6.法保护和支持原则;7.监管原则。参见江溯、唐志威:《德国保安监禁制度的晚近发展》,载《净月学刊》2018年第1期第36-46页。
    (1)美国司法统计局一份2015年的研究报告,整理2011、2012年的数据指出除掉非监禁刑的社区矫正与刑后执行有罪判决后,审前羁押约占联邦法院总案件量14.8%与15%的比例;另一份研究报告指出自1995年到2010年,不论被告未来是否进行认罪协商或案件是否被撤销、甚至无罪开释,审前羁押的比例从59%增长到76%,并以过往有严重或长期犯罪史的被告,占最大宗。自2004年以后,羁押被告的拘禁期间持续至有罪判决确定者,始终维持6成以上的比例,其中移民拘禁增长了664%,占了总数的6成。参见萧宏宜:《预防性羁押的实然与应然》,载《东吴法律学报》2015年第4期第83-122页。

© 2004-2018 中国地质图书馆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6469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7129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 邮编:100083

电话:办公室:(+86 10)66554848;文献借阅、咨询服务、科技查新:66554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