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琴棋书画杂考”之四——六朝古琴图像与古琴实物考述
详细信息    查看全文 | 推荐本文 |
  • 英文篇名:The forth part of textual research on lyre-playing, chess, calligraphy and painting——based on images and substances of lyre-playing during Six Dynasties
  • 作者:黎国韬 ; 周佩文
  • 英文作者:Li Guotao;Zhou Peiwen;
  • 关键词:魏晋南北朝 ; 古琴 ; 图像 ; 实物 ; 存疑 ;
  • 中文刊名:WHYA
  • 英文刊名:Cultural Heritage
  • 机构:中山大学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中心、中文系;《南方都市报》;
  • 出版日期:2019-01-20
  • 出版单位:文化遗产
  • 年:2019
  • 期:No.58
  • 基金:国家社科基金重点项目“历代教坊史料辑录与研究”(项目批准号:17AZD029)的阶段性研究成果
  • 语种:中文;
  • 页:WHYA201901016
  • 页数:14
  • CN:01
  • ISSN:44-1645/G0
  • 分类号:4-5+149-160
摘要
琴是中国古代流传最广泛的乐器之一,有非常悠久的发展历史,但直至魏晋南北朝才真正进入高度发展阶段,存世的古琴图像和古琴实物资料可以为证。就目前所知,相关图像分别见于孙吴朱然墓漆盘、佛爷庙湾西晋墓彩画砖、南昌东晋墓彩画漆器、顾恺之《斫琴图》、邓县学庄彩画砖、南京西善桥刘宋墓模印砖画、丹阳萧齐三陵模印砖画、大同北魏宋绍祖墓石椁内壁彩绘画、巩县北魏石窟寺造像、杨子华《校书图》等;实物则有日本正仓院藏金银平文琴等,均具很高的参考价值;另有一些存疑图像、作之器及学界误释者,亦有助于澄清史实,推进古琴历史之研究。
        
引文
(1)案,将琴、棋、书、画四艺并称,大约始于唐人。如开元年间何延之的《兰亭始末记》称:“[释]辩才姓袁氏,梁司空昂之元孙,博学工文,琴奕[弈]书画,皆臻其妙。”(见董诰等编《全唐文》卷三百一,上海古籍出版社1990年,第1352页)但实际上,南朝时期这四艺已经成为士人们普遍喜爱和修习的对象。
    (2)案,本文题目所说的“六朝”,即指“魏晋南北朝时期”。
    (1)陈寿撰、裴松之注:《三国·吴书》卷五十六,北京:中华书局1982年,第1305-1308页。
    (2)文物出版社编:《新中国考古五十年·五十年来的安徽省文物考古工作》,北京:文物出版社1999年,第192页。
    (3)丁邦钧:《安徽马鞍山东吴朱然墓发掘简报》,载《文物》1986年3期,第1-12页。
    (4)丁邦钧:《安徽马鞍山东吴朱然墓发掘简报》,载《文物》1986年3期,第4页;张荣《古代漆器》,北京:文物出版社2005年,第118-119页。
    (5)应劭撰、吴树平校释:《风俗通义校释·风俗通义佚文》,天津人民出版社1980年,第427页。
    (6)罗世平、廖旸:《古代壁画墓》,北京:文物出版社2005年,第71-72页。
    (7)郑岩:《魏晋南北朝壁画墓研究》,北京:文物出版社2002年,第226页。
    (1)文物出版社编:《新中国考古五十年·江西省考古五十年》,北京:文物出版社1999年,第222页。
    (2)郑岩:《魏晋南北朝壁画墓研究》,第216-217页。
    (3)孙机:《翠盖》,载《中国文物报》2001年3月18日,第6版。
    (4)江西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南昌市博物馆:《南昌火车站东晋墓葬群发掘简报》,载《文物》2001年2期,第18-19页。
    (5)案,根据《南昌火车站东晋墓葬群发掘简报》,在3号墓出土漆器“车马人物纹奁”上,也绘有绿衣老人抚琴的图像,但细勘公布的图片,似乎没有古琴的踪影,兹存疑。
    (6)林树中:《六朝艺术》,南京:南京出版社2004年,第122页。
    (7)葛斐尔:《名画中的古琴》,北京:文化艺术2014年,第2页。
    (8)林树中:《六朝艺术》,第122-123页。
    (1)清华大学汉镜文化研究课题组《汉镜文化研究》下册《图录部分》,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4年,第411页。
    (2)清华大学汉镜文化研究课题组《汉镜文化研究》下册《图录部分》,第410页。
    (3)丁孟主编:《故宫铜镜图典》,北京:故宫出版社2014年,第122页。
    (4)柳涵:《邓县画像砖墓的时代和研究》,载《考古》1959年5期,第255-257页;林树中:《六朝艺术》,第39-40页。
    (5)郑岩:《魏晋南北朝壁画墓研究》,第218页。
    (6)林树中:《六朝艺术》,第21页。
    (1)萧统编、李善注《文选》卷十八,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年,第840-846页。
    (2)王子初:《中国音乐考古学》,福州:福建教育出版社2003年,第384-385页。
    (3)林树中:《六朝艺术》,第75-76页。
    (4)皇甫谧《高士传》卷上,收入熊宪光选辑、胥洪泉点校《古今逸史精编》,重庆:重庆出版社2000年,第53页。
    (5)王子初:《中国音乐考古学》,第385-386页。
    (6)南京博物院:《江苏丹阳胡桥南朝大墓及砖刻壁画》,载《文物》1974年2期,第44-56页;南京博物院:《江苏丹阳县胡桥、建山两座南朝墓葬》,载《文物》1980年2期,第9-10页;林树中:《六朝艺术》,第80-81页。
    (1)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编:《新中国的考古发现和研究》第五章《魏晋南北朝时代·魏晋南北朝墓葬的发掘》,北京:文物出版社1984年,第530-531页。
    (2)林树中:《六朝艺术》,第93页。
    (3)傅芸子:《正仓院考古记》,沈阳:辽宁教育出版社2000年,第11-14页。
    (4)傅芸子:《正仓院考古记》,第18页。
    (5)林谦三:《东亚乐器考》,钱稻孙译,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1962年,第492-493页。
    (6)谢孝苹:《中国古琴流传日本考》,中外关系史学会编《中外关系史论丛》第2辑,北京:世界知识出版社1987年,第11页。
    (1)谢孝苹:《中国古琴流传日本考》,第12页。
    (2)案,关于六朝时期以五弦琴较为流行而唐代则为七弦琴天下的情况,参见拙文《古琴弦数考略》(载《文化遗产》2017年1期),兹不赘。
    (3)山西省考古研究所、大同市考古研究所:《大同市北魏宋绍祖墓发掘简报》,载《文物》2001年7期,第19-25页。
    (4)张忠《北魏宋绍祖墓相关问题的研究》,载《文物世界》2007年4期,第14页。
    (5)孙敏、王丽芬:《洛阳古代音乐文化史迹》,北京:文物出版社2004年,第135页。
    (6)孙敏、王丽芬:《洛阳古代音乐文化史迹》,第139页。
    (7)案,《洛阳古代音乐文化史迹》一书还录有巩县石窟寺第三窟西壁伎乐人造像的一部分(第三章,图18,138页)。图片说明指,中间一人在“抚琴”,但正文却说,此人在“抚瑟”,前后矛盾。细勘这帧图片,造像所弹应为瑟,因乐器板面上两端都有横切线以代表“岳山”,这明显是瑟的特征,所以实与六朝古琴图像无关。
    (1)何明、潘运告编著:《唐五代画论》,长沙:湖南美术出版社1997年,第227页。
    (2)何明、潘运告编著:《唐五代画论》,第168页。
    (3)何明、潘运告编著:《唐五代画论》,第18页。
    (4)葛斐尔:《名画中的古琴》,第6页。
    (5)郑汝中:《敦煌壁画乐舞研究》,兰州:甘肃教育出版社2002年,第104-105页。
    (6)陕西省考古研究所:《西安北郊北朝墓清理简报》,载《考古与文物》2005年1期,第12页。
    (1)刘东升、袁荃猷:《中国音乐史图鉴》,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2008年,第47页。
    (2)邓之诚:《骨董琐记》卷七,邓之诚著、邓珂点校、赵丕杰整理《骨董琐记全编》,北京:北京出版社1996年,第203页。
    (3)案,李莼客即李慈铭(1830-1894),晚清著名学者,学识渊博,著有《越缦堂日记》等。
    (4)房玄龄等:《晋书》卷九十四,北京:中华书局1974年,第2426页。
    (5)朱长文:《琴史》卷三,收入《文渊阁四库全书》839册,第32-33页。
    (1)王中旭:《敦煌佛爷庙湾墓伯牙弹琴画像之渊源与含义》,载《故宫博物院院刊》2008年1期,第94-95页。
    (2)案,王徽之(338-386),字子猷,书圣王羲之之子,王献之(字子敬)之兄。
    (3)郑珉中:《对两张“晋琴”的初步研究》,载《故宫博物院院刊》1991年4期,第3页。
    (4)郑珉中:《对两张“晋琴”的初步研究》,第4-11页。
    (5)刘义庆撰、刘孝标注、余嘉锡笺疏《世说新语》第十七,第645页。
    (6)案,自西汉平帝元始三年(3)至北魏始光四年(427)皆为都城,其后则为陪都。
    (7)魏存成:《高句丽遗迹》,北京:文物出版社2002年,第173页。
    (8)张朋川:《强劲生动的集安高句丽壁画(代序)》,吴广孝《集安高句丽壁画》,济南:山东画报出版社2006年,第4页。
    (9)案,舞踊墓(JYM458)位于集安县城东北三公里,因墓中绘有群舞壁画而取名舞踊墓。
    (10)吴广孝:《集安高句丽壁画》,第120-121页。
    (1)杜佑撰、王文锦等点校《通典》卷一百四十四,北京:中华书局1988年,第3680页。
    (2)刘东升、袁荃猷:《中国音乐史图鉴》,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2008年,第87页。
    (3)张朋川:《强劲生动的集安高句丽壁画(代序)》,吴广孝:《集安高句丽壁画》,第8页。
    (4)吴广孝:《集安高句丽壁画》,第187-188页。
    (5)吴广孝:《集安高句丽壁画》,第182页。
    (6)刘东升、袁荃猷《中国音乐史图鉴》,人民音乐出版社2008年,第87页。
    (7)另案,《中国音乐史图鉴》的编者将《通典·乐典》所说卧箜篌“用拨弹之,如琵琶也”解释为“文中所说‘如琵琶’,乃指固定品柱而言”,这显然也是误解了《通典》的原意。

© 2004-2018 中国地质图书馆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6469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7129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 邮编:100083

电话:办公室:(+86 10)66554848;文献借阅、咨询服务、科技查新:66554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