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五险一金”扩大了城镇职工收入不平等吗?
详细信息    查看全文 | 推荐本文 |
  • 作者:李实 ; 吴珊珊 ; 孟凡强
  • 关键词:五险一金 ; 收入不平等 ; 收入分配效应
  • 中文刊名:SHKK
  • 英文刊名:Social Science Journal
  • 机构:北京师范大学经济与工商管理学院;广东财经大学国民经济研究中心;
  • 出版日期:2019-03-15
  • 出版单位:社会科学辑刊
  • 年:2019
  • 期:No.241
  • 基金:北京师范大学学科交叉建设项目(312231104);; 广东省自然科学基金博士启动项目(2016A030310297)
  • 语种:中文;
  • 页:SHKK201902009
  • 页数:15
  • CN:02
  • ISSN:21-1012/C
  • 分类号:75-89
摘要
关于收入分配不平等的研究常常忽略了"五险一金"的"储蓄型"保障产生的收入分配效应。"五险一金"的缴纳金额逐年增加,且缴纳和获益群体往往是高收入人群,并且受益群体集中在社会认可的政府部门、事业单位等"好单位"和企事业单位负责人、高级技术工人等"社会地位高"的职位。"五险一金"总体上对于收入分配具有"逆向调节"作用,恶化了城镇职工间的收入不平等,其中养老保险和住房公积金对收入不平等的影响最大。但从时间趋势来看,"五险一金"扩大收入不平等的作用在减弱。
        
引文
[1]Shalev,Michael,“The Social Democratic Model and Beyond:Two Generations of Comparative Research on the Welfare State,”Comparative Social Research,vol.6,no.3(1983),pp.315-351;Hicks,Alexander M.,Duane H.Swank,“Politics,Institutions,and Welfare Spending in Industrialized Democracies,1960-82,”American Political Science Review,vol.8,no.3(1992),pp.658-674;Huber,Evelyne,Charles Ragin,John D.Stephens,“Social Democracy,Christian Democracy,Constitutional Dtructure,and the Welfare state,”American Journal of Sociology,vol.99,no.3(1993),pp.711-749;Moene,Karle Ove,Michael Wallerstein,“Inequality,Social Insurance,and Redistribution,”American Political Science Review,vol.95,no.4(2001),pp.859-874.
    [2]金彩红:《中国医疗保障制度的收入再分配调节机制研究》,《经济体制改革》2005年第6期;何立新:《中国城镇养老保险制度改革的收入分配效应》,《经济研究》2007年第3期;王茂福、谢勇才:《关于我国社会保障对收入分配存在逆向调节的研究》,《毛泽东邓小平理论研究》2012年第6期;宋晓梧:《“十三五”时期我国社会保障制度重大问题研究》,北京:中国劳动社会保障出版社,2016年,第150页。
    [3]王小鲁、樊纲:《中国收入差距的走势和影响因素分析》,《经济研究》2005年第10期。
    [4]王茂福、谢勇才:《关于我国社会保障对收入分配存在逆向调节的研究》,《毛泽东邓小平理论研究》2012年第6期。
    [5]彭浩然、申曙光:《现收现付制养老保险与经济增长:理论模型与中国经验》,《世界经济》2007年第10期。
    [6]高文书:《社会保障对收入分配差距的调节效应--基于陕西省宝鸡市住户调查数据的实证研究》,《社会保障研究》2012年第4期;王晓军、康博威:《我国社会养老保险制度的收入再分配效应分析》,《统计研究》2009年第26期;任苒、金凤:《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实施后卫生服务可及性和医疗负担的公平性研究》,《中国卫生经济》2007年第1期;谭晓婷、钟甫宁:《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不同补偿模式的收入分配效应--基于江苏、安徽两省30县1500个农户的实证分析》,《中国农村经济》2010年第3期;王延中、龙玉其、江翠萍、徐强:《中国社会保障收入再分配效应研究--以社会保险为例》,《经济研究》2016年第2期。
    [7]杨震林、王亚柯:《中国企业养老保险制度再分配效应的实证分析》,《中国软科学》2007年第4期。
    [8]王延中、龙玉其、江翠萍、徐强:《中国社会保障收入再分配效应研究--以社会保险为例》,《经济研究》2016年第2期。
    [9]李实、岳希明、史泰丽、佐藤宏:《中国收入分配格局的最新变化--中国居民收入分配研究》,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18年,第237页。
    [10]刘志等:《住房公积金制度的问题分析及改革建议》,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课题报告,2016年,第4页。
    [11]万海远:《中国劳动力成本问题研究》,《中国收入分配研究院研究报告》,2016年,第20页;卢云鹤、万海远:《住房公积金制度的收入分配效应》,中国收入分配研究院工作论文,2018年,第66页。
    [12]李珍:《住房公积金制度改革的思考》,《中国改革》2017年第7期;刘克崮:《住房公积金制度改革研究》,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课题研究报告,2016年,第4页。
    [13]刘克崮:《住房公积金制度改革研究》,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课题研究报告,2016年,第4页;宋晓梧:《“十三五”时期我国社会保障制度重大问题研究》,北京:中国劳动社会保障出版社,2016年,第127页。
    [14]Lerman,Robert I.,Shlomo Yitzhaki.,“Income Inequality Effects by Income Source:A New Approach and Applications to the United States,”The Review of Economics and Statistics,1985,pp.151-156.
    (1)“五险一金”是对养老保险、医疗保险、失业保险、工伤保险、生育保险五种社会保险和住房公积金的统称,是用人单位给予劳动者的保障性福利待遇。“五险一金”的就业人员福利保障体系最早出现于我国城镇劳动力市场。
    (1)1980年代初期城镇居民收入基尼系数只有0.16。
    (2)本文研究的收入不平等主要指的是工资收入的不平等。
    (3)也有一些社会舆论支持住房公积金有助于缩小收入差距的观点,详见何欣华:《取消住房公积金制度是全面深化改革的倒退》,《住房公积金报》2016年11月7日,第5版;尹中立:《住房公积金制度不宜一“消”了之》,《金融时报》2016年10月31日,第7版。
    (1)自雇劳动力“五险一金”的缴纳情况较为复杂,且不在本文的研究主题范围内,因此未予考虑。
    (2)由于CHIPS数据中没有细分工伤保险和生育保险,我们以其他保险代替。
    (3)即“基本工资”。
    (1)根据问卷信息,本文将在党政机关团体和事业单位工作的不缴纳任何保险的劳动合同性质为固定职工的这部分职工样本定义为“正式编制人员”。
    (2)2002年和2013年利用问卷识别出的正式编制人员分别有1327名和769名,分别占总样本的14.06%和11.11%。2007年由于问卷本身的原因无法按文中方法识别出正式编制人员。
    (3)已经包含在“基本工资”中。
    (4)个人缴纳社会保险费用为正数的职工人数与全体职工人数的比值。
    (5)即没有考虑就业身份为正式编制人员、单位为其缴纳所有保险的这部分人群。
    (6)城镇养老保险包括:城镇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城镇灵活就业人员养老保险、城镇居民社会养老保险。
    (7)购买新房、租房、翻修房屋、离退休、家庭收入条件急剧恶化等都可以申请提取缴存的住房公积金。如果一直没有提取,职工退休之后可以无条件提取公积金。
    (1)2007年专业技术人员比国家机关、党群组织、企事业单位负责人获得保险保障的概率高。
    (1)由于2013年的住房公积金是根据养老保险推算的,所以住房公积金的分布情况与养老保险相同。

© 2004-2018 中国地质图书馆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6469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7129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 邮编:100083

电话:办公室:(+86 10)66554848;文献借阅、咨询服务、科技查新:66554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