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间性审美风格与晚明文学现代性
详细信息    查看全文 | 推荐本文 |
  • 英文篇名:Interality Aesthetic Style and Literary Modernity in Late Ming Dynasty
  • 作者:妥建清
  • 英文作者:TUO Jianqing;
  • 关键词:文体代降 ; 南朝文学 ; 间性审美风格 ; 通俗文体 ; 晚明文学现代性
  • 英文关键词:natural evolvement of style;;Southern Dynasty Literature;;interality aesthetic style;;popular style;;literary modernity of late Ming Dynasty
  • 中文刊名:SXZX
  • 英文刊名:Thinking
  • 机构:山东大学文艺美学研究中心;西安交通大学人文学院;
  • 出版日期:2019-01-15
  • 出版单位:思想战线
  • 年:2019
  • 期:v.45;No.271
  • 基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点项目“百年中国文学传播史的书写问题研究”阶段性成果(18AZD032);; 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第61批面上一等资助项目“颓废审美现代性批判”阶段性成果(2017M610415)
  • 语种:中文;
  • 页:SXZX201901018
  • 页数:9
  • CN:01
  • ISSN:53-1002/C
  • 分类号:156-164
摘要
晚明中国,作为载道文体的诗歌由宰制文学中心地位的滑落表明,传奇、小说等通俗文体业已勃然兴起。通俗文体不仅依托晚明蓬勃的消费文化广泛播散,而且,晚明文士将通俗文体抬举至与诗歌等量齐观之境,此种"以浮华代自制"正表现出颓废风格的原始之义。同构于晚明颓废的社会审美风格,以描写世情为主的传奇、小说等通俗文体,因晚明情欲社会的表达需要,其作为文人文化的表征亦使用音乐、绘画等多种审美形式,表现出具有间性之美的颓废文学审美风格。此种间性审美风格不断挑战宋明宰制儒家所标举的崇高审美风格传统,在文人文化的形式之美的极致性追求中,表现出晚明中国人与文的审美自觉,以及中国"生活美学"新的实践可能。
        The decline of Chinese poetry as a dominant moral-teaching literary genre in the late Ming Dynasty indicates that popular literary styles such as Chuanqi Drama and novels were rising to prominence. The popular styleswere not only widely spread with the flourishing consumer culture in the late Ming Dynasty but also elevated by scholars to rank with poetry. The replacement of self-restraint by ostentation happens to reveal the original meaning of the decadent style. Isomorphic to the social aesthetic style in the late Ming Dynasty,popular literary styles like Chuanqi Drama and novels,which mainly focus on worldly affairs,also appear in music and paintings as a manifestation of the literati culture in response to the expression need of the lustful society in the late Ming Dynasty and exhibit the aesthetic style of decadent literature with interality beauty. Constantly challenging the lofty aesthetic style of the Song and Ming dynasties,this interality aesthetic style shows the aesthetic consciousness of man and literature in the late Ming Dynasty preoccupied with the pursuit of formal beauty in literati culture and indicates a new practice possibility for Chinese life aesthetics.
引文
(1)闻一多:《唐诗杂论》,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8年,第9~19页。
    (2)王瑶:《中古文学史论》,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8年,第283~284页。
    (3)钱钟书:《管锥编》,北京:中华书局,1979年,第1397页。
    (4)“颓加荡”当为英语“decadence”音义俱谐的汉译,今则译为颓废。就汉语语境而言,“颓加荡”一词从词源考古学来看,连类出现于唐代李白的《古风》之中,“扬马激颓波,开流荡无限。废兴虽万变,宪章亦已沦。自从建安来,绮丽不足珍”。李白此诗直指建安以降魏晋六朝诗风为颓波,声称其诗法渐失而绮丽日盛乃实为颓废的表征。但李白此处所谓“荡”是与“激”对举,因而是“激荡”并非“放荡”之义,因此,李白虽然连类使用“颓加荡”,但重点是“颓”而已。而将英语“decadence”首先译为汉语的当为邵洵美。参见解志熙《美的偏至:中国现代唯美-颓废主义文学思潮研究》,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1997年,第230页。邵洵美在《花一般的罪恶》中露骨地歌颂感官享乐主义,并将“颓废”翻译为“颓加荡”(以其诗《颓加荡的爱情》而得名)。颓加荡的汉译显然表征着其所理解的颓废的含义:颓堕,放荡,这也是颓废被冠之以“不道德”的恶谥而遭世人诟病的佐证。
    (5)不乏为南朝文学“鸣不平”者,如施蛰存认为,南朝宫体诗辞藻绮丽,虽被盛唐李、杜同侪拒斥而遭受压抑,但继则复兴于李贺、李商隐诸人诗歌之中,以致使盛唐诗能开出新的境界。参见施蛰存《唐诗百话》,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年,第575页。章培恒等人将南朝文学视之为美文学,并且指出南朝文学已经发现文学之美。参见章培恒,骆玉明《中国文学史新著》(上册),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7年,第361~370页。今人许云和重新反思南朝文学颓废的原因,指出,以宫体诗为代表的南朝文学大肆铺写欲色实是承袭佛经的写法。参见许云和《汉魏六朝文学考论》,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6年,第181页。
    (1)王瑶:《中古文学史论》,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8年,第284页。
    (2)[德]卡尔·雅思贝尔斯:《历史的起源与目标》,魏楚雄,俞新天译,北京:华夏出版社,1989年,第14页。
    (3)[美]E.拉兹洛:《用系统论的观点看世界》,闵家胤译,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5年,第92页。
    (4)朱光潜:《诗论》,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1年,第10页。
    (5)[美]R.K.默顿(R.K.Merton):《科学社会学》,鲁旭东等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04年,第470~511页。
    (6)顾炎武:《日知录集释》,黄汝成集释,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6年,第1194页。
    (7)王国维:《人间词话》,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8年,第13~14页。
    (1)《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2卷,人民出版社,1962年,第761页。
    (2)《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2卷,人民出版社,1962年,第762页。
    (3)Georg Lukacs:The Theory of Novel,Cambridge,MIT Press,1978,p.29.
    (4)Georg Lukacs:The Theory of Novel,Cambridge,MIT Press,1978,p.36.
    (5)章培恒,骆玉明:《中国文学史新著》上卷,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7年,第18页。
    (1)周亮工:《周亮工全集》,朱天曙编校整理,南京:凤凰出版传媒集团,2008年,第94页。
    (2)徐复观:《中国艺术精神》,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年,第24页。
    (3)朱自清:《诗言志辨》,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6年,第12页。
    (4)闻一多:《神话与诗》,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7年,第201页。
    (5)顾颉刚:《顾颉刚卷》,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社,1996年,第137页。
    (6)钱穆:《中国文学论丛》,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2年,第114页。
    (7)钱钟书:《谈艺录读本》,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97年,第393页。
    (8)[美]宇文所安:《中国文论英译与评论》,王柏华,陶庆梅译,上海: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3年,第18页。
    (9)梁启雄:《荀子简释》,北京:中华书局,1983年,第277~285页。
    (1)叶盛:《水东日记》卷二十一,北京:中华书局,1980年,第213~214页。
    (2)沈德符:《万历野获编》卷二十五,北京:中华书局,1959年,第647页。
    (3)[美]孙康宜,宇文所安:《剑桥中国文学史》(下),刘倩等译,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13年,第160~161页。
    (1)袁宏道:《袁宏道集笺校》,钱伯城笺校,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1年,第187~188页。
    (2)刘献廷:《广阳杂记》,北京:中华书局,1957年,第106~107页。
    (3)王夫之:《薑斋诗话》卷二,舒芜校点,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98年,第179页。
    (4)[美]王德威:《被压抑的现代性---晚清小说新论》,宋伟杰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年,第32页。
    (5)郭英德:《明清传奇史》,南京:江苏古籍出版社,1999年,第261页。
    (6)《鲁迅全集》第9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5年,第189~190页。
    (7)郑振铎:《谈金瓶梅词话》,载《文学》创刊号(北京:北京生活书店,1933年7月),参见周钧韬《金瓶梅资料续编》,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1年,第83页。
    (8)参见[美]利奥·博萨尼《弗洛伊德式的身体》,潘源译,上海:上海三联书店,2009年。
    (1)闻一多:《唐诗杂论》,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8年,第9~19页。
    (2)王瑶:《中古文学史论》,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8年,第296页。
    (3)黄宗羲:《明儒学案》,沈芝盈点校,北京:中华书局,1985年,第715~716页。
    (4)《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60年,第514页。
    (5)王国维:《宋元戏曲史》,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8年,第77页。
    (6)[日]狩野直喜:《中国小说戏曲史》,张真译,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17年,第181~183页。
    (7)马克思认为,思想文化的主导权取决于经济领导权。(《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60年,第52页。)赓续马克思之说,葛兰西进一步提出“文化霸权”的理论。葛兰西指出,以教育方式为基础的文化霸权是统治阶级合法性的表征,它通过主导文化的建构,形塑社会的知识、道德等权力规约系统。([意]安东尼奥·葛兰西:《论文学》,吕同六译,北京:人民出版社,1983年,第2页。)
    (1)胡侍:《真珠船》卷之五,北京:中华书局,1985年,第35页。
    (2)徐庆卿辑,李玉更定:《一笠庵北词广正谱》卷首,《续修四库全书》第1 748册影清青莲书屋刻本。
    (3)赵翼:《二十二史劄记》订补本(下册),王树民校证,北京:中华书局,1984年,第783~784页。
    (4)王国维:《宋元戏曲史》,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98年,第128页。
    (5)[日]狩野直喜:《中国小说戏曲史》,张真译,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17年,第204页。
    (6)[法]波德莱尔:《波德莱尔美学论文选》,郭宏安译,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8年,第347页。
    (7)[法]波德莱尔:《波德莱尔美学论文选》,郭宏安译,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8年,第123页。
    (1)[美]孙康宜,宇文所安:《剑桥中国文学史》(下),刘倩等译,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13年,第82页。

© 2004-2018 中国地质图书馆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6469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7129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 邮编:100083

电话:办公室:(+86 10)66554848;文献借阅、咨询服务、科技查新:66554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