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创新经济的就业创造和就业消失
详细信息    查看全文 | 推荐本文 |
  • 英文篇名:Job Creating and Job Disappearing in Innovation Economy
  • 作者:赵文 ; 向晶
  • 英文作者:ZHAO Wen;XIANG Jing;Institute of Population and Labor Economics,CASS;
  • 关键词:创新经济 ; 就业创造 ; 就业消失
  • 英文关键词:Job Creating;;Job Disappearing;;Innovation Economy
  • 中文刊名:CJZK
  • 英文刊名:Financial Minds
  • 机构:中国社会科学院人口与劳动经济研究所;
  • 出版日期:2018-09-10
  • 出版单位:财经智库
  • 年:2018
  • 期:v.3;No.17
  • 基金:国家社科基金项目“未来劳动力供求总量及结构变化趋势研究”(14CJY014)
  • 语种:中文;
  • 页:CJZK201805006
  • 页数:15
  • CN:05
  • ISSN:10-1359/F
  • 分类号:62-75+143
摘要
技术进步必然会提高生产率,也会借助需求的收入效应和替代效应创造和毁灭一批就业岗位。新一轮科技革命带来了创新经济的繁荣,那么,我国的创新经济创造和毁灭了多少就业岗位呢?本文利用投入产出表等数据,对创新经济的就业创造和就业消失进行测算。研究结果显示:创新经济毁灭了一批就业岗位,同时开拓了更大的市场并创造出了更多的就业岗位。2007年就业创造和就业消失的比例为1.16,2012年为1.06,2016年降为1.05。创新经济所带来的净增就业数量逐年下降,这说明创新经济的效率提升很快,毁灭就业岗位的速度越来越快。创新经济的发展对就业的促进作用在2012年之前表现为数量效应,即创造了一批新的就业岗位,同时没有毁灭太多传统的就业岗位;而在目前的阶段,表现为质量效应,即正规就业岗位替代了非正规就业岗位,这意味着创新经济提供了更高质量的就业岗位。
        Technology progress will inevitably increase labor productivity, and thus create and destroy a number of jobs. The new round of scientific and technology revolution has brought about the prosperity of the related economic fields, and the innovation economy is in the ascendant. How many jobs have been created and destroyed by the innovation economy? In this paper, we use the data of input-output table to calculate the creation and the disappearance of employment in the innovative economy. The number of net increase in employment brought by the innovation economy decreasing year by year means that the efficiency of the innovation economy is improving rapidly, and the speed of destroying jobs is faster. The innovative economy provides higher quality jobs.
引文
[英]安格斯·麦迪森:《世界经济千年史》,北京大学出版社2003年。
    毕先萍、李正友:“技术进步对就业的综合作用机制及社会福利影响研究”,《中国软科学》2004年第5期。
    [美]杰里米·里夫金:《工作的终结--后市场时代的来历》,上海译文出版社1998年。
    [美]罗伯特·戈登:“人工智能会制造大规模失业吗”,《中国经济报告》2018年第2期。
    马弘、乔雪、徐嫄“中国制造业的就业创造与就业消失”,《经济研究》2013年第12期。
    吴翌琳:“我国技术创新的就业创造机制研究--技术创新民生改善效果的实证检验”,《宏观经济研究》2016年第1期。
    张车伟、赵文、王博雅:“新经济:概念、特征及其对增长和就业的贡献”,《中国人口与劳动问题报告No.18新经济新就业》,社会科学出版社2017年。
    赵文:“从人口年龄结构转变看未来经济增长”,《财经智库》2017年第2期。
    中国社会科学院工业经济研究所“质量强国”研究课题组:“中国经济转型中质量强国战略框架体系”,《财经智库》2017年第5期。
    Acemoglu,D.,and P.,Restrepo,2017,The Race Between Machine and Man:Implications of Technology for Growth,Factor Shares and Employment,NBERWorking Paper No.22252,Cambridge,MA:National Bureau of Economic Research.
    Schumpeter,J.A.,1939,Business Cycles:A Theoretical,Historical and Statistical Analysis of the Capitalist Process,New York Toronto London:McGraw-Hill Book Company.
    Schumpeter,J.A.,1942,Capitalism,Socialism,and Democracy,New York:Harper&Row.
    Schumpeter,J.A.,1912,The Theory of Economic Development,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1)高技术产业的数据根据国家统计局《中国高技术产业统计年鉴》(2016)计算。专利密集型产业数据来自国家知识产权局《中国专利密集型产业主要统计数据报告(2015)》。
    (2)限于篇幅,具体的测算过程参见张车伟等(2017)。
    (1)新技术经济是指根据国家统计局2013年颁布的《高技术产业(制造业)分类(2013)》的统计范围,新业态经济是指创新经济中除去新技术经济后的其他的经济部门。传统经济是指创新经济创新经济所拉动的经济之外的经济活动。

© 2004-2018 中国地质图书馆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6469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7129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 邮编:100083

电话:办公室:(+86 10)66554848;文献借阅、咨询服务、科技查新:66554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