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身体的解蔽与超越:主体际性的一种诠释维度
详细信息    查看全文 | 推荐本文 |
  • 英文篇名:Human Body's Demasking and Transcendence: An Interpretation of Inter-subjectivity
  • 作者:刘文祥
  • 英文作者:Liu Wenxiang;School of Marxist, Wuhan Textile University;
  • 关键词:身体 ; 主体际性 ; 现象学
  • 英文关键词:body;;inter-subjectivity;;Phenomenology
  • 中文刊名:ZJSH
  • 英文刊名:Zhejiang Social Sciences
  • 机构:武汉纺织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 出版日期:2019-01-14
  • 出版单位:浙江社会科学
  • 年:2019
  • 期:No.269
  • 语种:中文;
  • 页:ZJSH201901010
  • 页数:11
  • CN:01
  • ISSN:33-1149/C
  • 分类号:88-97+159
摘要
身体的历史始终无法从思维意识的发展史中被遗弃,某种程度上,意识的发展史是通过身体而获得显现的,与此同时,没有一个单独存在的身体,身体必须在面对其他身体时才能产生我与他人的伦理关系与秩序。身体不断的抗争与反暴力运动反映了在身体的内在中存在着伦理性,即我无法遗忘的对自我与他人的责任与关怀。而将身体中性化或者物理化的做法,最终只是将身体悬置以作为中介要素,并将其填入到某种思想阵地,而这种思想阵地的战乱极有可能成为其投射在世界战场上的一种翻版与复刻之源。身体成为了一种在历史中不断发展与演化的存在者。
        The history of human body cannot be abandoned from the development of thinking and consciousness. To some degree, the development of consciousness manifests in the form of body. In the meanwhile, there's no human body that can exist individually, and it has to be with others so as to produce ethic relation and orders with others. The consistent resistance and anti-violence reflect inner ethic relationship within a human body, namely, an unforgettable feeling with the responsibility and concerns from oneself and others. However, to neutralize or physicalize a human body only suspends it as an intermediary and adds it into some thinking. But, this kind of chaos of thinking is very likely to become a source of reprint or copy which reflects on the world battlefield. Human body becomes an existence that consistently develops and evolves in the history.
引文
1.海德格尔:《存在与时间》,陈嘉映、王庆节译,三联书店2017年版。
    2.柏拉图:《柏拉图全集》,王朝阳译,人民出版社2014年版。
    3.胡塞尔:《纯粹现象学通论》,李幼蒸译,商务印书馆2015年版。
    4.胡塞尔:《笛卡尔沉思与巴黎演讲》,张宪译,人民出版社2008年版。
    5.康德:《判断力批判,邓晓芒译,人民出版社2013年版。
    6.夏可君:《身体》,北京大学出版社2013年版。
    7.杜小真:《列维纳斯》,香港三联出版社1994年版。
    8.Emmanuel Lévinas:thique et Infini,Paris:Le Livre de Poche,1982.
    9.Platon:Platon Werke,Darmstadt:Wessenschaftliche Buchgesellschaft,2016.
    (1)在《存在与时间》中,在论及此在的时间性之前,海德格尔已经多次将身体回避到生存论的边缘,在这之中存在着两次典型的边缘化过程。其一,在分析身体与灵魂所关涉的主体性问题时,海德格尔指出:“认识无论如何不能像肉体属性那样从外部加以规定”(《存在与时间》第70页)对于主体的认识论规定,身体作为一种外部的规定被直接排除在外。其二,在对此在之在世作为操心进行本质刻画时,海德格尔借用古典神话以语言的喻示性表明了操心的源始意义。女神Cura(操心)通过泥土(humus)创造出人(homo)这种存在者,人的精灵由朱庇特提供,在其死后由朱庇特收回,人的躯体则由土地神所据有,而人的在世驻留则被规定为“只要它活着,‘操心’就可以占有它。”(《存在于时间》第228页)通过这种分离与占有,人的躯体始终保持着泥土的外延化与边缘化之隐匿性,而人的存在却尚且在此,并通过操心而展露出来,这是一种此在领会着自身存在的象征性。在海德格尔看来,此在在其被抛中通过操劳所及而沉沦于常人的平均日常,身体通过上手事物的照面而被显露为一种摆置(stellen)在眼前的现成存在者,此在由此在庆幸与安定中把身体的露显据为自身在世的凭据。
    (2)(3)柏拉图:《柏拉图全集》第一卷,王朝阳译,人民出版社2001年版,第27、26页。
    (4)在苏格拉底看来,哲学家的任务即在于“λσικαιχωρισμòψυχηπ?σματο”(使灵魂从身体中解放与分离出来)(Platon Werke Band3第34页)这种与身体的“有限分离”意味着思维对真理的一种接近。哲学家不断的通过使灵魂从身体的欲望中分离出来,以此取得对真理的一种可能的觉知,这即是一种面死而居的生存状态。Σματο作为身体与其说与ψυχ?η构成了人这种共生的统一体,但实质上却是一对矛盾体。Σματο从身体的内部不断释放出欲望、渴求的诱导性因素,从而使得ψυχ?η被消耗在一种常人的两可中,在这种情形下,苏格拉底说:“δουλεοντετ?ητοτουθερ”((灵魂)已奴役于(身体)的照理)(Platon Werke Band3第30页)δουλεοντε所表达的奴役性实际表明了灵魂的一种不自由与被压迫,通过保持灵魂的纯粹性与理智性则是对这种不自由与压迫的反抗。
    (5)柏拉图:《柏拉图全集》第一卷,王朝阳译,人民出版社2001年版,第26页。
    (6)柏拉图:《柏拉图全集》第二卷,王朝阳译,人民出版社2001年版,第494~495页。
    (7)胡塞尔:《纯粹现象学通论》,李幼蒸译,商务印书馆2015年版,序论第5~8页。
    (8)康德:《判断力批判》,邓晓芒译,人民出版社2013年版,第74页。
    (9)胡塞尔:《笛卡尔沉思与巴黎演讲》,张宪译,人民出版社2008年版,第145页。
    (10)夏可君:《身体》,北京大学出版社2013年版,第59~60页。
    (11)杜小真:《列维纳斯》,香港三联出版社1994年版,第23页。
    (12)对于这种无名之在列维纳斯有时将它作为“第三者”来看待,即“le tiers”,“J’emploie partfois l’expression:le tiers exclu.”(我有时用被驱逐在外的第三者来表达(il y a))(魪thique et Infini第38页),“第三者”从这句话中被阐释出来。Il y a的无名之在的无名性,也就是列维纳斯所称谓的“l’immpersonnalité”,无人称性,非人格性。
    (13)对于这种声音列维纳斯有过专门的描绘,“Quelque chose qui ressembleàce que l’on entend quand on approche un coquillage vide de l’oreille,comme si le videétait plein,comme si silenceétait un bruit.Quelque chose qu’on peut ressentir aussi quand on pense que meme s’il n’y avait rien,le fait qu’n’est pas niable.”(魪thique et Infini第38页)在这段话中,列维纳斯把将耳朵临近到“空空如也的贝壳”所发出来的声音阐释为il y a的一种发声,在这之中“空”(vide)与“贝壳”(coquillage)表象为一种组合形式,它象征着il y a这种存在者既不是一种纯粹的虚空,又不可以理解为一般实物性的具体形态反应,而毋宁说是在这之外的第三者,“Ni néant,niêtre”(既不虚无也不存在)在这种意义上,列维纳斯将il y a的描画更多地转移到了对生存恐惧的说明中,即人们在临近这种作为第三者的il y a时的一种焦虑感受与忧惧体验。
    (14)“l’insomenie”失眠不是通常意义上的无眠,毋宁说它更强调“没有睡着的睡着”,在这种挣扎中,il y a被临近,从而陷入到一种恐惧性的体验中,在这种体验中,“Cette immpersonnalitéabsorbe ma conscience;la conscience est dépersonnalisée.”(这种无人格性吸收了我的意识;而意识则是非个人性的)(魪thique et Infini第39页)失眠人将意识递交给某个“在”,这种“在”已经将主体的归属性予以遮蔽了,以至于这种“在”既不是纯粹精神的在,也不是一种肉体的在,而是被纳入到il y a中被涂色了的一种在,或者说它以一种“有意识”而意识着。
    (15)杜小真:《列维纳斯》,香港三联出版社1994年版,第28页。

© 2004-2018 中国地质图书馆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6469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7129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 邮编:100083

电话:办公室:(+86 10)66554848;文献借阅、咨询服务、科技查新:66554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