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郭店楚简《语丛》《太一生水》的“身体隐喻”
详细信息    查看全文 | 推荐本文 |
  • 英文篇名:Body Metaphor Modes in Yu Cong and TaiYi Sheng Shui at Unearthed Guodian Bamboo Slips
  • 作者:叶平
  • 英文作者:Ye Ping;
  • 关键词:郭店楚简 ; 《语丛》 ; 《太一生水》 ; 身体隐喻
  • 英文关键词:Guodian Bamboo Slips;;Yu Cong;;TaiYi Sheng Shui;;body metaphor
  • 中文刊名:ZZXK
  • 英文刊名:Academic Journal of Zhongzhou
  • 机构:河南大学哲学与公共管理学院;
  • 出版日期:2019-05-15
  • 出版单位:中州学刊
  • 年:2019
  • 期:No.269
  • 基金:河南大学哲学社会科学创新团队培育计划(2019CXTD001)
  • 语种:中文;
  • 页:ZZXK201905018
  • 页数:5
  • CN:05
  • ISSN:41-1006/C
  • 分类号:124-128
摘要
在郭店楚简《语丛》《太一生水》文本中,存在着三种身体隐喻模式,其一为己身隐喻,以肉身为概念产生的理据;其二为阴阳耦合隐喻,以身体-两性关系为隐喻逻辑,形成概念对子;第三为孳乳隐喻,由元概念孳乳产生子概念,并进一步衍生出家族概念体系。其中阴阳耦合隐喻与孳乳隐喻常常互相包含、交替进行。这三种身体隐喻模式,是中国哲学概念产生与发展的重要路径,也是古代训诂学术传统的根本特征。
        There are three kinds of body metaphor modes in the texts of Yu Cong and TaiYi Sheng Shui at unearthed Guodian bamboo slips. One is the metaphor of body itself, which is the basis for concept production; the second is the Yin-Yang coupling metaphor, with body-sex relationship as the metaphorical logic; the third one is the metaphor of "breeding", with the meta-concept breeding generating branch concepts and then deriving the system of family concept. And the Yin-Yang coupling metaphor and the breeding metaphor are usually mutually inclusive and alternative. The three body metaphor modes in Yu Cong and TaiYi Sheng Shui are the main accesses for the generation and development of Chinese philosophical concept, and the fundamental characteristics of ancient exegesis academic tradition.
引文
①“身体隐喻”借用了美国学者拉考夫“身体的隐喻”(Body Metaphor)的说法,他认为人类的概念系统本身是以隐喻为基础建立的,基本隐喻来自人类的身体经验。见[美]拉考夫、[美]约翰逊:《我们赖以生存的隐喻》,何文忠译,浙江大学出版社,2015年,第3—4、57—60页。拉考夫所说的“身体的隐喻”与《易传·系辞》“近取诸身”的卦象发明说恰好暗合,国内如陈立胜也提出,在王阳明哲学中存在着诸多身体隐喻。见陈立胜:《王阳明思想中的身体隐喻”》,《孔子研究》2004年第1期。
    ②③[唐]孔颖达:《周易正义》,北京大学出版社,2000年,第351、388页。
    ④⑦(14)(17)[汉]许慎:《说文解字》,中华书局,1963年,第314、310、7、213页。
    ⑤⑧[清]段玉裁:《说文解字注》,上海古籍出版社,1981年,第754、743页。
    ⑥朱芳圃:《殷周文字释丛》,中华书局,1962年,第67页。
    ⑨(16)(20)(22)(26)(27)(31)(32)(33)(41)(42)(43)刘钊:《郭店楚简校释》,福建人民出版社,2005年,第182、42、43、180、181、215、43—45、186、194、180—82、199—201、88页。
    ⑩[晋]郭璞注、[宋]邢昺疏:《尔雅注疏》,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年,第51页。
    (11)白奚:《“仁”字古文考辨》,《中国哲学史》2000年第3期。
    (12)廖名春:《“仁”字探源》,《中国学术》总第八辑,商务印书馆,2001年,第123—140页。
    (13)王中江:《“身心合一”之“仁”与儒家德性伦理》,《中国哲学史》2006年第1期。
    (15)[唐]陆德明:《经典释文》卷二,中华书局,1983年,第26页。
    (18)[清]王筠:《说文释例》卷二,世界书局,1983年影印本,第54页。
    (19)[清]王筠:《说文释例》卷一,世界书局,1983年影印本,第42页。
    (21)张舜徽:《说文解字约注》,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年,第2505页。
    (23)刘兴隆:《新编甲骨文字典》,国际文化出版公司,1993年,第567页。
    (24)[清]刘宝楠:《论语正义》,中华书局,1990年。以下引《论语》皆由此出。
    (25)于省吾:《甲骨文诂林》第一册,中华书局,1999年,第554页。
    (28)“身缘”一词借用了孟华的说法,参见孟华:《论汉字符号的肉身性理据》,《语言学研究》2015年第2期。
    (29)王明编:《太平经合校》,中华书局,1960年,第34页。
    (30)郭沫若:《中国古代社会研究》,人民出版社,1954年,第23页。
    (34)(35)[宋]黎靖德编:《朱子语类》卷七十六,中华书局,1986年,第1962、1958页。
    (36)叶平:《哲学概念二字组范畴研究》,《自然辩证法研究》2018年第6期。
    (37)(38)[宋]张载:《张载集》,中华书局,1978年,第32、62页。
    (39)汪庆元:《新见王守仁序文一篇》,《中国哲学史研究》1989年第2期。
    (40)陈立胜:《王阳明思想中的“身体隐喻”》,《孔子研究》2004年第1期。
    (44)何宁:《淮南子校释》,中华书局,1998年,第244页。

© 2004-2018 中国地质图书馆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6469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7129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 邮编:100083

电话:办公室:(+86 10)66554848;文献借阅、咨询服务、科技查新:66554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