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基于会展产业生态化的组展商与参展商的演化博弈分析
详细信息    查看全文 | 推荐本文 |
  • 作者:张晓明 ; 周根贵
  • 关键词:会展产业 ; 生态化 ; 演化博弈 ; 组展商 ; 参展商
  • 中文刊名:DYLC
  • 英文刊名:Dongyue Tribune
  • 机构:浙江大学城市学院传媒与人文学院;浙江工业大学经贸管理学院;
  • 出版日期:2018-10-01
  • 出版单位:东岳论丛
  • 年:2018
  • 期:v.39;No.292
  • 基金:杭州市哲学社会科学规划课题基地(传播与杭州文化创新研究中心)项目“资源整合与杭州市会展产业生态化发展研究”(2015JD45);; 杭州市哲学社会科学规划课题基地(城市文化创新传播研究中心)项目“杭州会展业品牌与城市品牌的互动发展研究”(2017JD56)
  • 语种:中文;
  • 页:DYLC201810009
  • 页数:9
  • CN:10
  • ISSN:37-1062/C
  • 分类号:71-79
摘要
生态化是世界会展产业发展的八大趋势之一。会展产业生态化包括会展产业理念的生态化、会展资源的生态化、会展场馆的生态化、会展参展行为的生态化、会展产业链的生态化与会展信息管理的生态化。其中,会展产业链的生态化是会展产业生态化的重要内容之一。组展商与参展商分别是会展产业生态链上游与中游企业的重要代表,这两者的合作关系之和谐程度对会展产业组展和参展行为的成功性有重要意义。因而,通过演化博弈方法研究两者之间的关系,在构建博弈模型并深入分析的基础上分析各自的经营策略,对会展产业的发展至关重要。通过研究,组展商与参展商要基于长期稳定发展而积极创造条件加强友好合作。具体而言,组展商也从生态角度出发不断提供物超所值的会展服务,降低参展商的参展成本;参展商要积极提升生态参展形象,在自身取得良好经济效益的同时在一定程度上降低组展商的成本额外损失。从长远看,双方应该统筹协商,互利共赢,通过紧密合作在会展产业生态化发展中起到积极的作用。政府和协会则可以通过指导和桥梁纽带的作用,积极构建信息沟通平台,采取多种措施促使组展商生态办展和参展商生态参展。
        
引文
(1)张晓明:《中国会展产业生态化蓄势待发》,《国际商报》,2016年4月5日,第8版。
    (1)方忠,张华荣:《会展产业的生态化解读》,《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2009年第4期。
    (2)(5)江金波,李娜,王晓君:《生态会展评价体系及其定量分析的初步研究---以广州国际会展中心为例》,《现代商业》,2010年第27期。
    (3)姜仁良:《会展产业生态化:特征、价值及对策研究》,《科技管理研究》,2014年第6期。
    (4)吴风,周梅婷:《发展生态化会展业的对策研究---以济南会展业为例》,《青年记者》,2015年第11期。
    (6)张晓明:《从G20国际峰会看杭州市“会展产业生态化”发展》,《宁夏社会科学》,2016年第6期。
    (7)张晓明,徐丽莎:《会展产业生态化的内涵和发展趋势解析》,《管理现代化》,2015年第2期。
    (1)谢识予:《经济博弈论》(第四版),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17年版。
    (1)王保伦,王蕊:《会展旅游产业链的本质分析》,《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学报》,2006年第5期。
    (2)张琳,揭钞:《基于演化博弈的组展商与参展商协作关系分析》,《福州大学学报》(自科版),2014年第4期。
    (3)陈浩:《生态企业与企业生态化机制的建立》,《管理世界》,2003年第2期。
    (4)《组展商与参展商建立“美满婚姻”》,《国际商报》,2004年1月28日,第7版。
    (5)Robin.B.Dipietro.Deborah Breiter.Paul Rompf.Marta Godlewska.“An Exploratory Study of Differences among Meeting and Exhibition Planners in their Destination Selection Criteria”.Journal of Convention&Event Tourism,2008,9(4):pp.258-276.
    (6)Kang,M.H.,S.J.Suh,and D.Jo.“The Competitiveness of International Meeting Destinations in Asia:Meeting Planners’Versus Buying Centers’Perception”.Journal of Convention&Event Tourism,2005,7(2):pp.57-85.
    (7)汤乃进:《会展组展商信号传递博弈分析》,《江苏商论》,2014年第9期。
    (8)杨立钒,杨坚争,郭杰:《展会电子商务组展商信号发送博弈模型的分析与构建》,《上海理工大学学报》,2010年第6期。
    (9)叶楠:《增值服务:组展商的制胜法宝》,《江苏商论》,2008年第7期。
    (1)Juhee Kang and Thomas Schrier.“The Decision-Making Process of Tradeshow Exhibitors:The Effects of Social Value,Company Size,and Prior Experience on Satisfaction and Behavioral Intentions”.Journal of Convention&Event Tourism,2008,12:pp.65-85.
    (2)Tanner,J.F.,Chonko,L.B.,Ponzurick,T.V.“A Learning Model of Trade Show Attendance”.Journal of Convention&Exhibition Management,2001,3(3):pp.3-24.
    (3)Kijewski,V.,Yoon,E.,Young,G.“How Exhibitors Select Trade Shows”.Industrial Marketing Management,1993,22(4):pp.287-298.
    (4)孟子敏,甘依兰:《基于IPA方法的虚拟展会参展商满意度研究---以“网上投洽会”为例》,《北京经济管理职业学院学报》,2017年第3期。
    (5)陈品品,蔡礼彬:《基于IPA分析法的参展商参展满意度研究---以中国国际消费电子博览会为例》,《山西煤炭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14年第2期。
    (6)王晓敏,胡兵,凌礼:《服务主导逻辑下服务质量评价模型构建与实证研究---以展览企业参展商服务为例》,《软科学》,2017年第3期。
    (7)凌礼,王晓敏:《参展商展会评价研究:基于场所依赖理论》,《特区经济》,2016年第2期。
    (8)何会文,赵翊:《参展商互动行为对参展绩效影响的实证研究》,《旅游论坛》,2015年第3期。
    (9)高扬:《虚拟展会参展商的参展决策行为研究》,《中国商贸》,2014年第26期。
    (10)蔡礼彬,陈品品:《参展商参展体验与参展决策及其相互关系研究---以中国国际电子消费博览会为例》,《经济与管理评论》,2013年第3期。
    (11)刘大可,卢仕智:《中国展览业参展商特征分析》,《时代经贸》,2011年第2期。
    (12)杨杰,辜应康:《基于参展商角度的展览会选择与评估研究---以2007上海电子工业展为例》,《上海应用技术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09年第1期。
    (13)罗秋菊:《参展商参展决策研究---以东莞展览会为例》,《旅游学刊》,2007年第5期。
    (14)罗秋菊,保继刚:《参展商参展目的、绩效评估及其相关关系研究---以东莞展览会为例》,《旅游科学》,2007年第5期。
    (15)张琳,揭钞:《基于演化博弈的组展商与参展商协作关系分析》,《福州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4年第4期。
    (16)王鹏飞:《参展商与组展商关系质量研究》,硕士学位论文,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2013年。
    (17)Xin Jin and Karin Weber.“Relationship Quality Between Exhibitors and Organizers:A Perspective from Mainland China’s Exhibition Industry”.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Hospitality Management,2012,31(4):pp.1222-1234.
    (18)文青:《组展商与参展商合作基础》,《国际商报》,2004年2月4日,第7版。
    (19)施谊:《虚拟会展企业的竞合博弈分析》,《中国商贸》,2009年第6期。
    (20)罗成友:《我国会展业利益相关者协调机制研究---基于博弈论视角的分析》,硕士学位论文,西南财经大学,2010年。
    (21)杨立钒,杨坚争,郭杰:《展会电子商务组展商信号发送博弈模型的分析与构建》,《上海理工大学学报》,2010年第6期。

© 2004-2018 中国地质图书馆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6469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7129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 邮编:100083

电话:办公室:(+86 10)66554848;文献借阅、咨询服务、科技查新:66554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