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后冷战时代中美关系研究范式变化及其含义——写在中美建交40周年之际
详细信息    查看全文 | 推荐本文 |
  • 英文篇名:Paradigm Shifts in the Study of Sino-U.S. Relations in the Post-Cold War Era and Its Implications: Commemorating the 40th Anniversary of Sino-U.S. Diplomatic Normalization
  • 作者:吴心伯
  • 英文作者:Wu Xinbo;Center for American Studies,Fudan University;
  • 关键词:中美关系 ; 研究范式 ; 国际政治 ; 后冷战时代
  • 英文关键词:Sino-U.S.relations;;research paradigm;;international politics;;post-Cold War era
  • 中文刊名:SJJZ
  • 英文刊名:World Economics and Politics
  • 机构:复旦大学美国研究中心;
  • 出版日期:2019-01-14
  • 出版单位:世界经济与政治
  • 年:2019
  • 期:No.461
  • 基金: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重大课题“中国崛起背景下的中美战略互动研究”(项目批准号:17JJDGJW002)的研究成果
  • 语种:中文;
  • 页:SJJZ201901003
  • 页数:12
  • CN:01
  • ISSN:11-1343/F
  • 分类号:7-17+158
摘要
从20世纪90年代初到今天,中国学术界对于当代中美关系的研究经历了兴起、成长和壮大的发展阶段。在这一过程中,中美关系的研究范式也发生了一系列重要变化:在研究视野上从聚焦双边关系到注重多边背景;在研究角度上从偏重美国到中美并重;在研究取向上从关注利益关系到重视力量对比变化的作用;在研究偏好上从侧重合作到兼顾合作与竞争;在分析逻辑上从重视体系因素对单元互动的塑造作用到关注单元互动对体系层次的影响;在研究的着力点上由聚焦对外战略和外交政策到关注各自国内政治、经济、社会和文化因素;在研究方法上从实证研究到注重理论研究和方法创新。中美关系研究范式的变化折射出后冷战时代中美两国及双边关系的变化,包括中美两国力量对比的变化、中美两国外交决策环境的变化、中美两国处理双边关系立足点的变化、中美互动模式的变化以及中美关系对国际事务影响力的变化。中美两国自身和两国关系的变化也反映出后冷战时代国际政治正在经历的一系列重大调整,诸如大国间力量对比的变化、东西方互动态势的变化、全球治理问题的突出以及国际体系与国际秩序变化的加速。
        From the early 1990 s till today, the study of Sino-U.S. relations in China has gone through the stages of rise, growth and expansion. The process also witnessed notable shift in the research paradigm in the following ways: from concentrating on bilateral context to paying attention to multilateral context, from keeping the eye exclusively on the U.S. side to looking at both sides, from interest-orientation to power balance-orientation, from stressing on cooperation to giving consideration to both cooperation and competition, from taking account of the impact of systemic level on unit-level to vice versa, from focusing mainly on foreign strategy and policy to exploring respective internal political, economic, social and cultural factors, from an empirical approach to one borrowing more and more from IR theory and methodology. As a matter of fact, the paradigm shifts as described above stands as a reflection of a series of changes in the following dimensions: power balance between China and the United States, foreign policy-making circumstances on both sides, primary motives behind their respective approaches to the relationship, patterns of interactions between the two countries, and the impact of Sino-US relationship on international affairs. Furthermore, changes occurred in China, the U.S. as well as their bilateral ties also mirror some of the major adjustments in international politics in the post-Cold War era: shifting power balance among major powers, changing pattern of interactions between the East and the West, salience of global governance issues, as well as the accelerating pace of evolution in international system and international order.
引文
(1)据笔者统计,《国际问题研究》《现代国际关系》和《美国研究》这三份主要国际问题研究刊物在1981—1990年发表的关于当代中美关系研究(不包括主要是对美国对外政策和战略的研究)的论文分别为3篇、1篇和6篇,其中有3篇还是在1990年发表。1988年12月,中国社会科学院美国研究所与中华美国学会联合召开“中美建交十周年学术讨论会”,会议论文由商务印书馆在1989年结集出版(中国社会科学院美国研究所、中华美国学会编:《中美关系十年》,北京:商务印书馆1989年版)。所收论文从外交与军事战略、经济贸易与技术合作、社会文化交流等角度较为全面地探讨了中美建交后第一个十年中双边关系的发展状况,是这一时期中国学术界关于中美关系研究的重要成果。参考汪熙、田尻利主编:《150年中美关系史论著目录(1823—1990)》,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
    (2)笔者认为,随着冷战的终结,中美关系也步入了一个不确定的时代,这就需要更好地研究新的国际形势下中美关系的发展与变化。正是对当代中美关系研究的迫切需求推动了学术界把关注点从历史转向现实。
    (3)周琪:《冷战后的中美关系现状——共同利益与争执》,载《美国研究》,1995年第4期,第30—49页。
    (4)笔者于2018年11月6日在中国知网“中国学术期刊网络出版总库”中以“中美新型大国关系”为主题词进行检索,共获得1184条记录。
    (5)美国学者对中美新型大国关系的思考,参见夏立平:《全球共生系统理论与构建中美新型大国关系》,载《美国研究》,2017年第1期,第37—39页。
    (6)胡永浩:《交流、合作、协调及国家利益——对中美关系框架的政策分析》,载《国际观察》,1999年第6期,第4—8页;杨洁勉:《后冷战时期的中美关系:分析与探索》,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7年版,第135—136页。
    (7)参见娄伟:《论中美之间的权力转移》,载《东北亚论坛》,2011年第4期,第37—43页;张春:《管理中美权势转移:历史经验与创新思路》,载《世界经济与政治》,2013年第7期,第74—90页;马荣久:《中美权力转移与亚洲地区体系》,载《当代亚太》,2014年第1期,第21—34页;袁伟华:《权力转移、新型大国关系与战略机遇期》,载《国际关系研究》,2015年第4期,第36—48页;王玮:《权力变迁、责任协调与中美关系的未来》,载《世界经济与政治》,2015年第5期,第58—78页;胡波:《中美在西太平洋的军事竞争与战略平衡》,载《世界经济与政治》,2014年第3期,第64—84页。
    (8)江泽民在1993年8月6日接受日本记者采访时表示,中方希望与美国增加信任、减少麻烦、发展合作、不搞对抗,这是中国官方首次公开提出对美关系的“16字方针”。参见杨洁勉:《后冷战时期的中美关系:分析与探索》,第130页。
    (9)楚树龙:《中美合作与分歧》,载《现代国际关系》,1998年第6期,第2—6页;胡永浩:《交流、合作、协调及国家利益——对中美关系框架的政策分析》,载《国际观察》,1999年第6期,第4—8页;丁奎松、牛新春:《在探索合作中发展的中美关系》,载《现代国际关系》,1998年第6期,第79—83页。
    (10)吴心伯:《论中美关系的新常态》,载《复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年第3期,第143—149页。
    (11)王帆:《美国对华战略底线与中美冲突的限度》,载《外交评论》,2011年第6期,第21—31页;李开盛:《间接性结构冲突——第三方引发的中美危机及其管控》,载《世界经济与政治》,2015年第7期,第90—106页。
    (12)陶文钊等:《当代中美关系研究(1979—2009)》,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2年版,第84页。
    (13)朱锋:《中美关系与东亚安全秩序:调整和变革》,载《国际政治研究》,2011年第1期,第11—15页;周方银:《中国崛起、东亚格局变迁和东亚秩序的发展方向》,载《当代亚太》,2012年第5期,第4—32页;王俊生:《中美双领导体制与东北亚安全:结构失衡与秩序重建》,载《国际政治研究》,2013年第4期,第99—113页;韦宗友:《中美战略妥协与东亚安全秩序构建》,载《国际观察》,2014年第4期,第43—56页;林宏宇:《中美博弈对未来国际安全格局的影响》,载《现代国际关系》,2015年第2期,第12—13页;刘建飞:《中美新型大国关系中的国际秩序博弈》,载《美国研究》,2016年第5期,第9—17页。
    (14)刘鸣、赵朝龙:《中美新型大国关系构建与全球治理合作》,载《复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6年第6期,第142—151页;康晓:《多元共生:中美气候合作的全球治理观创新》,载《世界经济与政治》,2016年第7期,第34—57页;刘建飞、谢剑南:《全球治理体系变革与中美新型大国关系建构》,载《太平洋学报》,2018年第1期,第47—63页;何亚非:《中美关系的良性互动将有力推动全球治理体系的调整与完善》,载《东南亚研究》,2018年第1期,第1—12页。
    (15)苏格:《美国国会与中美关系》,载《太平洋学报》,1996年第4期,第57—67页;蒋晓燕、信强:《美国国会与美国对华安全决策(1989—2004)》,北京:时事出版社2005年版;王勇:《试论利益集团在美国对华政策中的影响——以美国对华最惠国待遇为例》,载《美国研究》,1998年第2期,第60—79页;穆占劳:《美国思想库与美中关系研究》,北京:中共中央党校2004年博士论文;张春:《美国思想库与一个中国政策》,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7年版;王孜弘:《美国利益集团与中美经济关系》,载《世界经济与政治》,1998年第9期,第70—73页;乔木:《对美国新闻媒体影响中美关系的实证分析》,载《国际论坛》,2001年第6期,第66—71页;何英:《美国对华媒体负面报道的建构主义解读》,载《国际观察》,2004年第2期,第12—18页;林宏宇:《美国公众舆论与美国对华政策》,载《世界经济与政治》,1997年第8期,第67—70页;余建军:《美国公众的中国观与美国对华政策(1990—2002)》,载《美国研究》,2004年第2期,第58—78页;张志新:《交流与认知:从跨文化角度透析后冷战时期中美关系》,载中国现代国际关系研究院美国研究所编:《中美战略关系新论》,北京:时事出版社2005年版,第340—361页;陶文钊主编:《冷战后的美国对华政策》,重庆:重庆出版社2006年版;徐以骅:《宗教因素与当前中美关系》,载《国际问题研究》,2011年第3期,第30—35页;于迎丽:《新保守主义对冷战后中美关系的影响》,载《国际观察》,2003年第2期,第69—74页;王勇:《美国地方因素对中美关系的影响》,载《外交评论》,2006年第4期,第87—92页。
    (16)杨洁勉:《后冷战时期的中美关系:外交政策比较研究》,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0年版;牛新春、张继业:《影响中国对美决策的几大议题》,载中国现代国际关系研究院美国研究所编:《中美战略关系新论》,第329—339页;杨洁勉:《后冷战时期的中美关系——危机管理的理论和实践》,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7年版;张沱生、史文主编:《对抗、博弈、合作——中美安全危机管理案例分析》,北京:世界知识出版社2007年版;吴心伯:《世事如棋局局新——21世纪初中美关系的新格局》,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11年版;金灿荣:《中国人的美国观》,载《国际经济评论》,1997年第4期,第18—20页;范士明:《“爱恨交融”中的反美主义——冷战后中国人对美国的看法》,载《国际政治研究》,2005年第2期,第52—58页;刘恩东:《中美利益集团与政府决策的比较研究》,北京:中共中央党校,2008年博士论文;罗以澄、叶晓华、付玲:《〈人民日报〉(1997—2006)镜像下的美国国家形象建构》,载《新闻与传播评论》,2007年第1期,第91—103页。
    (17)王洪涛:《新世纪中美关系研究与中美关系》,载《现代国际关系》,2009年第6期,第56—62页。
    (18)罗小军:《“同舟共济”与适应性变革:经济增长、权力转移及中美关系》,载《当代亚太》,2009年第4期,第31—55页;黄仁伟:《从美国走向霸权的过程看当前中美权力转移》,载《美国研究》,2012年第3期,第126—127页;刘刚:《安全困境与后冷战时代的中美关系——兼论台湾问题》,载《国际论坛》,2002年第2期,第31—37页;滕建群:《论中美关系中的第三方因素》,载《国际问题研究》,2011年第1期,第5—10页;夏立平:《21世纪初的中美关系——非对称性相互依存》,载《当代亚太》,2005年第12期,第3—10页;王帆:《中美竞争性相互依存关系探析》,载《世界经济与政治》,2008年第3期,第25—32页;武心波:《全球化与中美关系战略基础的重构——聚焦中美经贸合作关系及其全球展开》,载《世界经济与政治》,2002年第9期,第55—60页;吴心伯:《中美关系的重新国际化》,载《世界经济与政治》,2009年第8期,第21—29页;王浩:《利益、认知、互动:中美关系演进的动因分析》,载《世界经济与政治》,2014年第10期,第98—116页。
    (19)夏立平:《全球共生系统理论与构建中美新型大国关系》,载《美国研究》,2017年第1期,第21—45页;杨庆龙:《构建中美新型大国关系——国际共生论的视角》,载《国际展望》,2017年第1期,第109—125页。
    (20)詹宏伟:《中国的崛起方式与中美关系——一种博弈论的分析》,载《云南社会科学》,2007年第5期,第13—17页;林宏宇:《G20与C2:博弈论视角下的中美战略关系构建》,载《现代国际关系》,2012年第12期,第61—64页;李成、姚洁强、王超:《基于博弈理论对中美汇率的解释》,载《国际金融研究》,2008年第7期,第12—17页;杨洁勉:《后冷战时期的中美关系——危机管理的理论和实践》,1997年版;张沱生、史文主编:《对抗、博弈、合作——中美安全危机管理案例分析》,北京:世界知识出版社2007年版;李少军:《“冲突—合作模型”与中美关系的量化分析》,载《世界经济与政治》,2002年第4期,第43—49页;阎学通、周方银:《国家双边关系的定量衡量》,载《中国社会科学》,2004年第6期,第90—103页;王洪涛:《新世纪中美关系研究与中美关系》,载《现代国际关系》,2009年第6期,第56—62页。
    (21)世界银行数据库,https://data.worldbank.org.cn/,访问日期:2018年12月18日。经济总量衡量指标为国内生产总值(GDP),按现价美元计算。1993年,中国GDP占世界GDP比重为1.6%,中国GDP占美国GDP比重为6.5%,GDP总量排名前十的国家分别是美国、日本、德国、法国、意大利、英国、加拿大、西班牙、墨西哥和中国。美国在2001年和2002年的GDP占世界GDP的比重分别为31.8%和31.7%。2010年,中国GDP占世界GDP比重为9.2%,超越日本8.6%的比重,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2017年,中国GDP占美国GDP比重为63.1%。
    (22)在小布什政府时期,中美建立了战略对话框架。该机制不仅关注双边关系,还涉及地区和国际问题。在框架下设有若干具体事务磋商机制,定期就政策规划以及中东、非洲、亚洲和拉美事务举行磋商。参见吴心伯:《世事如棋局局新——21世纪初中美关系的新格局》,第19页。
    (23)G. John Ikenberry, Liberal Leviathan: The Origins, Crisis, and Transformation of the American World Order, Princeton: 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 2011; Robin Niblett, “Liberalism in Retreat: The Demise of a Dream,” Foreign Affairs, Vol.96, No.1, 2017, pp.17-24; Amitav Acharya, The End of American World Order, Cambridge and Malden: Polity Press, 2014; Charles A. Kupchan, “The Normative Foundations of Hegemony and the Coming Challenge to Pax Americana,” Security Studies, No.23, 2014, pp.219-257.
    (24)世界银行数据库,https://data.worldbank.org.cn/,访问时间:2018年12月20日。
    (25)樊勇明、沈陈:《金砖合作与全球治理》,载孙溯源主编:《金砖国家与全球治理》,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16年版,第1—20页。
    (26)周文重:《出使美国2005—2010》,北京:世界知识出版社2012年版,第144—155页。

© 2004-2018 中国地质图书馆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6469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7129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 邮编:100083

电话:办公室:(+86 10)66554848;文献借阅、咨询服务、科技查新:66554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