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天问》鲧禹神话考论
详细信息    查看全文 | 推荐本文 |
  • 英文篇名:A Study on Myths about Gun 鲧 and Yu 禹 in Tianwen 天问
  • 作者:李道和
  • 英文作者:Li Daohe;
  • 关键词:应龙 ; 鸱龟 ; 鲧禹 ; 造地神话
  • 中文刊名:WXYC
  • 英文刊名:Literary Heritage
  • 机构:云南大学文学院;
  • 出版日期:2019-01-15
  • 出版单位:文学遗产
  • 年:2019
  • 基金:国家社会科学基金一般项目“古代文言小说的故事学研究”(项目编号11BZW076)阶段性成果
  • 语种:中文;
  • 页:WXYC201901009
  • 页数:13
  • CN:01
  • ISSN:11-1009/I
  • 分类号:18-30
摘要
前人对《楚辞·天问》"应龙何画"节的校勘与阐释已无大的争议,但误解、歧说仍然存在,至于全面的通解尚须从更广的神话、传说等文化视野加以比观。应龙画地神话孕育了后世的造城传说,而与《天问》应龙画地、鸱龟曳衔一节相关的鲧禹治水神话,以及别书所载鲧禹始作城郭的神话,均源出于潜水获取息壤进而拓展陆地的造地创世神话。造地、治水、造城的相关传承,形成为一种前后相续、表里相应的源流关系。
        
引文
(1)参见黄灵庚点校《楚辞补注》,上海古籍出版社2015年版,第135、137页。
    (2)朱熹集注《楚辞集注》,上海古籍出版社1979年版,第56页。
    (1)参见夏大霖《屈骚心印》卷三,《四库全书存目丛书》,齐鲁书社1997年版,集部第2册,第371页。
    (2)参见陈本礼《屈辞精义》卷二,《续修四库全书》,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年版,第1302册,第484页。
    (3)谭介甫《屈赋新编》,中华书局1978年版,下册,第449页。
    (4)袁世硕、张可礼主编《陆侃如冯沅君合集》,安徽教育出版社2011年版,第5卷,第214页。
    (5)参见林庚《天问论笺》,人民文学出版社1983年版,第17页。
    (6)刘梦鹏《屈子章句》卷四,《四库全书存目丛书》,集部第2册,第542页。
    (7)王廷相著,王孝鱼点校《王廷相集·王氏家藏集》卷四一《答天问九十五首》,中华书局1989年版,第2册,第720页。
    (8)参见戴震著,禇斌杰、吴贤哲点校《屈原赋注》,中华书局1999年版,第179页。
    (9)参见汪瑗《楚辞集解》,《四库全书存目丛书》,集部第1册,第94页。
    (10)周拱辰《离骚草木史》卷三,《续修四库全书》,第1302册,第113页。
    (11)王夫之《楚辞通释》卷三,《续修四库全书》,第1302册,第215页。
    (12)参见苏雪林主编《屈赋论丛》,武汉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第454—455页。
    (13)陈抡《历史比较法与古籍校释:越人歌·离骚·天问》,湖南教育出版社1987年版,第258—259页。
    (14)屈原著,程嘉哲编《天问新注》,四川人民出版社1984年版,第47页。
    (15)萧兵《楚辞与神话》,江苏古籍出版社1987年版,第63页。
    (1)闻一多著,孙党伯、袁春正主编《闻一多全集》,湖北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5册,第157页。
    (2)刘黎明校注《焦氏易林校注》,巴蜀书社2011年版,上册,第150、393页;下册,第607页。
    (3)刘歆著,葛洪辑,向新阳、刘克任校注《西京杂记校注》,上海古籍出版社1991年版,第117页。
    (4)萧统编,李善注《文选》,中华书局1977年版,上册,第49页。
    (5)沈约《宋书》卷一九《乐志一》,中华书局1974年版,第2册,第546页。
    (6)洪适《隶释》卷四,中华书局1985年版,第55页。
    (7)参见吴任臣《山海经广注》,《景印文渊阁四库全书》,台湾商务印书馆1983年版,第1042册,第217页。
    (8)欧阳询著,汪绍楹校《艺文类聚》,上海古籍出版社1999年版,上册,第1302页。
    (9)参见蒋骥《山带阁注楚辞》卷三,上海古籍出版社1984年版,第76页。
    (10)参见拙著《民俗文学与民俗文献研究》,巴蜀书社2008年版,第6-8页;拙文《中、越交通中的造城传说圈》,项楚、张子开主编《中国俗文化研究》(第7辑),巴蜀书社2012年版,第184-185页;锺敬文《锺敬文民间文学论集》,上海文艺出版社1985年版,第88-89页;褚斌杰、谭家健主编《先秦文学史》,人民文学出版社1998年版,第46页;赵明政《文言小说:文士的释怀与写心》,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第133-134页。
    (1)刘昫《旧唐书》卷一〇四《哥舒翰传》,中华书局1975年版,第10册,第3212-3213页。
    (2)陶宗仪《说郛》,中国书店1986年版,第2册,第14-15页。
    (3)李昉等《太平御览》卷一六六引《九州志》,中华书局1960年版,第1册,第808页。
    (4)参见卢盛祥主编《中国民间文学集成四川卷·成都市东城区卷》,成都市东城区民间文学集成编委会1989年版,第85-90页。
    (5)郦道元注,杨守敬、熊会贞疏,段熙仲点校,陈桥驿复校《水经注疏》,江苏古籍出版社1989年版,上册,第229-230页。
    (6)干宝、陶潜著,李剑国辑校《新辑搜神记》,中华书局2006年版,第436页。
    (7)《永乐大典》卷八五〇七引《建武志》,中华书局1986年版,第4册,第3934页。《建武志》为南宋邕州地志,乐公明修,尹安中纂。
    (8)参见王象之《舆地纪胜》卷一〇六,中华书局1992年版,第4册,第3244、3250页。
    (9)郭楠纂修《南宁府志》卷三,明嘉靖十七年(1538)张岳序刊本,第1页。
    (10)参见兰鸿恩《广西民间文学散论》,广西人民出版社1981年版,第149页。
    (1)王文楚等点校《太平寰宇记》,中华书局2007年版,第2册,第898-899页。
    (2)参见王仲荦著,郑宜秀整理《敦煌石室地志残卷考释》,中华书局2007年版,第91-92页。
    (3)李贤等《大明一统志》,三秦出版社1990年版,上册,第309页。
    (4)刘棨修,孔尚任等纂《平阳府志》,清康熙四十七年(1708)刘氏序刊本,第1页。
    (5)全祖望、赵一清、戴震《水经注》校本皆作“平水”,参见《水经注疏》,上册,第552页。
    (1)罗泌著,罗苹注《路史》卷一〇,《景印文渊阁四库全书》,第383册,第77页。
    (2)范宁《博物志校证》,中华书局2014年版,第93页。引用时有校改。
    (3)黄裳《新定九域志》,附见《元丰九域志》,中华书局1984年版,第565页。
    (4)陈奇猷校释《吕氏春秋校释》,学林出版社1984年版,下册,第1389、1393页。
    (5)黄晖《论衡校释》,中华书局1990年版,第1册,第78页。
    (6)参见拙文《昆仑:鲧禹所造之大地》,《民间文学论坛》1990年第4期。
    (1)参见[日]大林太良著,林相泰、贾福水译《神话学入门》,中国民间文艺出版社1989年版,第51-52页;萧兵《中国文化的精英---太阳英雄神话比较研究》,上海文艺出版社1989年版,第767-774页;叶舒宪《从“盘古之迷”到中国原始创世神话之迷》,《民间文艺季刊》1989年第2期;胡万川《捞泥造陆---鲧、禹神话新探》,朱晓海主编《新古典新义》,台湾学生书局2001年版,第45-72页;吕微《神话何为---神圣叙事的传承与阐释》,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1年版,第95-158页。
    (2)参见[美]Mircea Eliade(Editor in chief):The Encyclopedia of Religion,New York:Macmillan Publishing Company,1987.vol.4,p.97.
    (3)袁珂《山海经校注》,巴蜀书社1993年版,第536页。
    (4)李陈玉《楚辞笺注》卷二,《续修四库全书》,第1302册,第27页。
    (5)钱澄之著,殷呈祥校点《庄屈合诂》,黄山书社1998年版,第228页。
    (6)阮元校刻《十三经注疏》,中华书局1980年版,上册,第790页。
    (1)刘文典著,冯逸、乔华点校《淮南鸿烈集解》,中华书局1989年版,第133页。
    (2)东方朔《海内十洲记》,上海古籍出版社编,王根林、黄益元、曹光甫校点《汉魏六朝笔记小说大观》,上海古籍出版社1999年版,第70页。
    (3)王嘉著,萧绮录,齐治平校注《拾遗记校注》,中华书局1981年版,第221页。
    (4)谢肇淛《五杂组》,上海书店出版社2001年版,第63页。
    (5)丘濬等监修,杜诏等编纂《山东通志》卷九,《景印文渊阁四库全书》,第539册,第359页。“息土填水”云云,乃《水经注》引“淮南之书”,参见《水经注疏》第61页及本文下引《淮南子》。
    (6)参见拙著《岁时民俗与古小说研究》,天津古籍出版社2004年版,第261-263页。
    (1)陈立著,吴则虞点校《白虎通疏证》,中华书局1994年版,第157页。
    (2)周生春《吴越春秋辑校汇考》,上海古籍出版社1997年版,第131页。
    (3)李昉等编《太平广记》卷二二六,中华书局1961年版,第5册,第1735页。
    (4)王钦若等编纂,周勋初等校订《册府元龟》卷二四,凤凰出版社2006年版,第238页;《册府元龟》卷三七,第390页。
    (1)许慎著,段玉裁注《说文解字注》,上海古籍出版社1981年版,第338、569、688页。
    (2)司马迁《史记》卷一《五帝本纪》,中华书局1959年版,第1册,第33-34页。
    (3)《太平御览》卷一六六,第808页。今本《史记》未见此说,“史记”或为泛称。周太王即古公亶甫。
    (1)游国恩主编《天问纂义》,中华书局1982年版,第101页。
    (2)参见《天问纂义》,第177-188页。又参见拙文《试论作为望夫石传说原型的涂山氏传说》,《民族艺术研究》2003年第2期。
    (3)参见姜亮夫《重订屈原赋校注》,天津古籍出版社1987年版,第283-285页。
    (4)参见拙文《女娲补天神话的本相及其宇宙论意义》,《文艺研究》1997年第5期。
    (5)参见金绍任《〈天问〉“鸱龟曳衔”段新解》,《求索》1988年第3期。
    (1)参见马少侨《“鸱龟曳衔”:三苗集团佐鲧治水》,《贵州民族研究》1982年第4期。
    (2)参见龚维英《〈天问〉“鸱龟曳衔”的底蕴》,《晋阳学刊》1994年第5期。
    (3)安志敏《长沙新发现的帛画试探》,《考古》1973年第1期。
    (4)马雍《论长沙马王堆一号汉墓出土帛画的名称和作用》,《考古》1973年第2期。
    (5)参见蒋天枢校释《楚辞校释》,上海古籍出版社1989年版,第184-185页;屈原著,汤炳正等注《楚辞今注》,上海古籍出版社1996年版,第87页。
    (6)参见王小盾、叶昶《楚宗庙壁画鸱龟曳衔图---兼论上古时代的太阳崇拜和生命崇拜》,《中国文化》1993年第8期;王昆吾《中国早期艺术与宗教》,东方出版社1998年版,第41-64页;王小盾《中国早期思想与符号研究---关于四神的起源及其体系形成》,上海人民出版社2008年版,第542-583页。
    (7)参见屈原、宋玉等著,吴广平注译《楚辞》,岳麓书社2001年版,第92页。
    (8)参见刘敦愿《马王堆西汉帛画中的若干神话问题》,《文史哲》1982年第4期。
    (9)刘熙《释名》,《丛书集成初编》,中华书局1985年版,第1151册,第121页。按,此条似未见于毕沅、王先谦《释名疏证补》(中华书局2008年版)。
    (10)毛奇龄《天问补注》,《四库全书存目丛书》,集部第2册,第146页。
    (11)柳宗元《柳宗元集》卷一四《天对》,中华书局1979年版,第2册,第369页。
    (1)参见张惠言《七十家赋钞》卷一,《续修四库全书》,第1611册,第9页。
    (2)张诗《屈子贯》卷三,《四库未收书辑刊》,北京出版社2000年版,第7辑第16册,第32页。
    (3)闻一多《天问疏证》,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80年版,第29页。

© 2004-2018 中国地质图书馆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6469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7129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 邮编:100083

电话:办公室:(+86 10)66554848;文献借阅、咨询服务、科技查新:66554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