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西水准时空图像动态演化特征研究
详细信息    查看全文 | 下载全文 | 推荐本文 |
  • 作者:武安绪
  • 会议时间:2015-09-01
  • 关键词:地震 ; 地壳形变 ; 时空图像 ; 动态演化特征
  • 作者单位:北京市地震局,北京100080
  • 母体文献:中国地震学会第十五次学术大会论文集
  • 会议名称:中国地震学会第十五次学术大会
  • 会议地点:兰州
  • 主办单位:中国地震学会
  • 语种:chi
  • 分类号:U47;TP3
摘要
地震的孕育和发生是地壳内应力-应变能量的逐渐积累和快速释放过程,必然导致地壳内部和外表的形状变化.因此,地壳形变与地震之间应存在某种联系.观测结果表明,地震容易发生在形变高梯度带上,这种地区通常又是地壳构造比较脆弱的地段.用于监测地震地壳形变观测的短水准路线大都在这些部位布设.山西地区尤其是山西断陷带是华北地区现代构造活动较强的区域之一,也是地震灾害重点防御区之一. 山西断陷带在历史上发生多次7级以上大地震,现在中等地震也时有发生。本文基于修改的MPI算法,利用山西1994年以来的水准观测资料进行垂直形变分析,剖析时空演化特征,并对其与地震活动的关系进行探讨。 首先利用空间多项式+最小二乘配置算法,对研究区域时空网格化,获得每个子区的水准状态量,形成时空动态演化图像,恢复水准垂直形变场。然后采用修改的MPI方法,对原始的时空图像进行滑动处理,消除动态背景成份,获得时空场的细微变化,提取异常数据,识别孕震信息。 通过时空插值与MPI处理,获得图1时空动态演化图像。对比原始时空图像,初步分析认为:较好消除了水准背景趋势,保留了变化信息;膨胀和压缩区域具有相对独立性,说明构造的区域性和完整性:在张北(1998年)和阳原(2010年)二次中强地震前1年到发震,存在四象限形变场分布,说明应变状态震前的有序性,且这二次地震都发生在膨胀区与压缩区的过渡带上,其他时间段则没有较大地震的发生,更无此类现象存在。这些现象为地震的时间和地点预测提供一种水准观测证据和地震预测分析方法。

© 2004-2018 中国地质图书馆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6469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7129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 邮编:100083

电话:办公室:(+86 10)66554848;文献借阅、咨询服务、科技查新:66554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