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潜流湿地脱氮效果与负荷的量化关系
详细信息    查看全文 | 下载全文 | 推荐本文 |
  • 作者:张荣社李广贺周琪张旭张玲
  • 会议时间:2004-11-15
  • 关键词:潜流湿地 ; 脱氮效果 ; 芦苇 ; 茭草 ; 滇池面源污染 ; 水力负荷
  • 作者单位:张荣社,李广贺,张旭,张玲(清华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系,北京 100084)周琪(同济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
  • 母体文献:中国水环境污染控制与生态修复技术高级研讨会论文集
  • 会议名称:中国水环境污染控制与生态修复技术高级研讨会
  • 会议地点:杭州
  • 主办单位:中国环境科学学会
  • 语种:chi
摘要
潜流湿地脱氮受多种因素的影响,文献报道其氮去除率也差别较大,给准确评估潜流湿地脱氮效果带来不确定性。本文通过19个月的现场监测试验,研究了约40种入水负荷下氮的去除效果,总结了芦苇、茭草、混合种植以及无植物潜流湿地在不同水力负荷和污染负荷下的单位面积进出水氮负荷和去除率的变化规律。四种潜流系统入水负荷从400变化到8000mg.d-1.m-2,出水负荷小于7000mg.d-1.m-2,证明潜流湿地出水总氮负荷随入水负荷的升高而升高,具有明显的线性相关关系。单位面积总氮的去除率在低负荷条件下随入水负荷的升高而升高,但在高负荷时单位面积去除率基本维持在一定的水平,不受入水负荷的影响,去除率变化波动较大。各系统的最佳运行范围在2000~ 4000mg.d-1.m-2之间,平均去除率在1062~2007mg.d-1.m-2之间。床体间比较认为,植物床脱氮效果明显好于空白床,芦苇床、茭草床单位面积脱氮效率高出空白床63%和27%,同时考察的植物吸收量证明,植物吸收氮的量非常有限,不到去除量的5%,证明植物主要通过除吸收以外的其它因素如改善水力条件和根系微环境来提高系统的氮去除效率。研究结果为潜流湿地脱氮规律的理解和设计提供参考。

© 2004-2018 中国地质图书馆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6469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7129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 邮编:100083

电话:办公室:(+86 10)66554848;文献借阅、咨询服务、科技查新:66554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