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深震震源区速度结构与发震机制研究
详细信息    查看全文 | 下载全文 | 推荐本文 |
  • 作者:江国明
  • 会议时间:2014-10-19
  • 关键词:地震学 ; 速度结构 ; 发震机制 ; 差分定位
  • 作者单位:中国地质大学(北京)地球物理与信息技术学院 北京 100083
  • 母体文献:2014年中国地球科学联合学术年会论文集
  • 会议名称:2014年中国地球科学联合学术年会
  • 会议地点:北京
  • 主办单位:中国地球物理学会
  • 语种:chi
  • 分类号:P31;P3
摘要
研究对象选为中国东北地区下方的17个深源地震.首先,从国家数字测震台网数据备份中心和日本Hinet 台网中心分别收集了1372条和9893 条P 波初至到时数据.然后,采用改进的双差分定位法进行重定位,其精度小于2km.最后,为消除震源区外围地层的影响,提出利用"射线差"产生的双差分走时数据进行正演拟合的方法并确定最佳的震源区内的速度异常值.深震震源区内速度异常平均值为-5.93%(相对于iasp9l模型),这充分表明震源区为低速带。结合日本海地区的研究结果,将该低速带解释为橄榄石亚稳态楔。楔内的橄榄石处于α相向Υ相转换的过渡期,颗粒体积变小,留出的空隙在上覆地层压力及楔本身产生的负浮力共同作用下,可能产生错动。当这些错动连接在一起,达到一定规模时,极有可能触发地震。这种触发机理称为“相变机制”。本研究结果为该机制提供了地震学证据。

© 2004-2018 中国地质图书馆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6469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7129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 邮编:100083

电话:办公室:(+86 10)66554848;文献借阅、咨询服务、科技查新:66554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