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表面活性剂增强修复含水层DNAPL污染物过程中污染物扩散面积与抽出浓度的相关关系
详细信息    查看全文 | 下载全文 | 推荐本文 |
  • 作者:伍斌李慧颖杜晓明钟立荣杨宾杜平谷庆宝李发生
  • 会议时间:2015-08-01
  • 关键词:地下水 ; 重质非水相液体 ; 污染物 ; 表面活性剂 ; 扩散面积 ; 抽出浓度
  • 作者单位:伍斌,杜晓明,杨宾,杜平,谷庆宝,李发生(中国环境科学研究院环境基准与风险评估国家重点实验室 北京 100012)李慧颖(中国环境科学研究院环境基准与风险评估国家重点实验室 北京 100012;北京市环境保护科学研究院 北京 100037)钟立荣(Pacific Northwest National Laboratory, Richland, Washington 99352)
  • 母体文献:2015年中国环境科学学会年会论文集
  • 会议名称:2015年中国环境科学学会年会
  • 会议地点:深圳
  • 主办单位:中国环境科学学会
  • 语种:chi
  • 分类号:X53;U44
摘要
由于研究手段的限制,过去对表面活性剂增强修复地下饱和含水层重质非水相液体(dense nonaqueous phase liquid,DNAPL)过程中污染物的扩散与修复效率的关系尚不明确.传统上为了减小DNAPL垂直迁移的风险,对表面活性剂的增流作用大多尽量抑制.为明确表面活性剂增强修复过程中DNAPL污染物扩散行为与修复效率之间的关系,利用数码图像分析技术对1,2-二氯乙烷在石英砂填充的二维砂箱中抽取驱动的迁移过程进行了实验模拟研究.结果表明,数码图像分析技术可以方便快速地测算实验中DNAPL污染物扩散羽面积的变化.通过拟合发现,抽出水样中污染物的浓度与砂箱中污染物的分布面积呈正相关关系,定量说明了通过表面活性剂的增流作用扩大DNAPL污染物在含水层的分布面积从而提高了抽出处理的效率.研究还发现,1,2-二氯乙烷垂直向下迁移的距离有限,污染物在实验设定的条件下并未到达含水层底部,表明在实际工程应用中若能根据污染物的密度和土壤介质的孔隙情况选择合适的表面活性剂配比并设定合理的抽出速率,可以达到扩大DNAPL污染物分布面积而提高修复效率,同时避免其垂向迁移的效果.

© 2004-2018 中国地质图书馆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6469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7129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 邮编:100083

电话:办公室:(+86 10)66554848;文献借阅、咨询服务、科技查新:66554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