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一次飑线过程的观测分析及其结构的数值模拟
详细信息    查看全文 | 下载全文 | 推荐本文 |
  • 作者:王晓芳胡伯威
  • 会议时间:2008-04-10
  • 关键词:MCS ; squall line ; radar echo ; structure
  • 作者单位:中国气象局武汉暴雨研究所,武汉430074
  • 母体文献:中国气象学会全国数值预报发展与应用研讨会论文集
  • 会议名称:中国气象学会全国数值预报发展与应用研讨会
  • 会议地点:武汉
  • 主办单位:中国气象学会
  • 语种:chi
  • 分类号:P42;TP3
摘要
用武汉新一代多普勒天气雷达(CINRAD)9层体扫模式观测到的资料、常规和地面加密观测资料、NCEP一日四次的1°×1°再分析资料,采用中尺度非静力模式(WRF)对2007年5月31日湖北飑线过程进行观测分析及其结构的数值模拟研究.结果表明,雷达回波显示出飑线前方强而窄的回波带、过渡带、后方宽广的次强层状回波区特征;新单体在对流区前沿周期性地产生,成熟单体减弱为后面的弱回波区,在不断的生消交替过程中系统向前传播;在飑线前方上空是强而窄的上升气流,后方中层偏上是一支宽广的从前向后(由南向北)斜上升气流,下方是从后向前(由北向南)的斜下沉气流;飑线低空有两支入流:前方偏南气流和后方下沉入流,高空出流一部分翻转向北,另一部分翻转向南.飑线上层最强辐散位于低层辐合之上,低层入流携带动量大的气流向上输送,与中层进入飑线后方的环境冷空气相遇,形成了次强的辐合区,该区上升运动显然维持了飑线后部宽阔的层状结构.在层状云的下方,中层环境冷空气的进入和云中蒸发冷却形成的强下沉气流使得低层空气变冷,冷丘对飑线系统的维持有正的反馈作用.低层风切变和飑线后部冷丘的作用是造成飑线垂直结构的可能原因.飑线结构的数值模拟和雷达观测结构基本一致,且其特征与美国经典飑线概念模型(TS型)类似.

© 2004-2018 中国地质图书馆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6469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7129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 邮编:100083

电话:办公室:(+86 10)66554848;文献借阅、咨询服务、科技查新:66554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