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震因似雷因浅谈
详细信息    查看全文 | 下载全文 | 推荐本文 |
  • 作者:宋松
  • 会议时间:2006-11-01
  • 关键词:地震内因 ; 天雷成因 ; 地球表面活动
  • 作者单位:山东省平原县职业中专,253100
  • 母体文献:2006天灾预测总结学术会议文集
  • 会议名称:2006天灾预测总结学术会议
  • 会议地点:北京
  • 主办单位:中国地球物理学会
  • 语种:chi
摘要
天雷和地震的外表特征起码有八方面的相似之处.如打雷时有:闪光、雷声、雷震波、雷击时的瞬间能量成倍的聚增,强烈的霹雳还能构成自然灾害,被雷电所击之物均呈曲线劈裂形状,打雷打到高潮时,是小一个大一个,近一个远一个,左一个右一个的打,还有的是在一处附近能继续打几个的等等;地震时有:地光、地声、地震波、地震时由于地下两派高温气的超压动能的相击(或相激)时,其能量更是能在瞬间内成倍的聚增,强烈的地震更能构成自然灾害,被击的岩层处甚至到地表的断裂处也是呈曲线破裂形的,地震到了高潮时,也是小一个大一个,近一个远一个,左一个右一个的震,还有的是在某一个震中附近能继续发生好几个地震的等等.因为天雷是由云间尖端放电相击而形成的,地震的主要内因是由于地核岩浆异常的内外运动所引发的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时所产生的高温气的超压动能,在其向低位处传导的过程中,在地质薄弱处由于相向的两股高温气的超压动能相遇相互撞击时或遇到了地质岩层中已经孕育饱和了的应力势能与它相激时而爆发了地震.所以天雷和地震的成因基本上都是由于两个动能相击而形成的;所以,地震迁移路线和震中的外围组成的形状以及地震活跃区的迁移路线和震区的外围组成的形状在地球表面活动的基本特征就出现了"七式、六形的基本特征"了.

© 2004-2018 中国地质图书馆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6469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7129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 邮编:100083

电话:办公室:(+86 10)66554848;文献借阅、咨询服务、科技查新:66554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