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人才自古要养成,放使干霄战风雨”
详细信息   来源:中央纪委监察部网站    发布日期:2019-05-06

2018 年 11 月 26 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十九届中央政治局第十次集体学习时曾引用两句诗: “ 人才自古要养成,放使干霄战风雨。 ” 借此鼓励、倡导广大干部要在大风大浪中砥砺自己的斗争精神,磨练斗争经验,增长才识胆力。

这两句诗出自南宋诗人陆游的《苦笋》: “ 藜藿盘中忽眼明,骈头脱襁白玉婴。极知耿介种性别,苦节乃与生俱生。我见魏徵殊媚妩,约束儿童勿多取。人才自古要养成,放使干霄战风雨。 ” 诗的前两句是说,在一贯简单粗劣的饭桌上,诗人忽然惊喜地看到一盘苦笋,就好像刚刚脱去襁褓的婴儿一样白嫩,如白玉般鲜亮晶莹,不觉眼前一亮。不过陆游虽然是个美食家,这首诗却绝不是停留在吟咏美食上,接下来两句笔锋一转,从竹笋的外形转到了竹笋所象征的精神气质上,其挺拔的姿态和与生俱来的竹节被赋予了耿介正直、不屈不挠的品格魅力。

这首诗名为《苦笋》,因此诗中既勾勒了竹笋的外形,更强调了竹笋 “ 苦 ” 的口感。通常而言,人们的味觉偏爱香甜鲜美,排斥苦涩的味道。可陆游偏偏说 “ 苦节乃与生俱生 ” ,苦笋不会因为人们的偏好而改变自己天性禀赋,这样一种与众不同的坚守是多么难能可贵!

为了进一步突出苦笋这种人格化的魅力,陆游援引了唐代著名忠臣魏徵的故事。魏徵是唐太宗朝的谏议大夫,他积极参预朝政大事,甚至敢于犯颜直谏,据说先后谏言达 200 多次,深得唐太宗的赏识与倚重。唐太宗对魏徵曾有一个经典的评价: “ 人言徵举动疏慢,我但见其妩媚耳! ” 这就是陆游 “ 我见魏徵殊媚妩 ” 诗句典故的出处。唐太宗原话的大意是:别人都说魏徵举止怠慢,我倒是越看他越觉得他很恭敬谨慎啊!当时魏徵也非常机智地回答: “ 如果没有陛下的从谏如流,臣又怎敢屡屡冒犯陛下呢! ” 魏徵这样刚直不阿的气节,不正是苦笋的人格化写照吗?

讲过魏徵的故事,陆游顺势推出了这首诗的灵魂金句: “ 人才自古要养成,放使干霄战风雨。 ” 苦笋虽具备了天赋的正直秉性,但天赋的能力更需后天的艰苦磨练。因此苦笋虽好吃,但诗人却要 “ 约束儿童勿多取 ” ,不要因贪图美味而轻易挖取,而是要放手让它们去经历风雨的磨砺,去承受艰苦的考验,直到它们成长为一棵棵直干云霄的参天苦竹。

陆游写这首诗时正是南宋淳熙元年,五十岁的他出任蜀州通判,《苦笋》即作于蜀州任上。其实陆游又何尝不是一株经历了风雨洗礼和艰苦考验的 “ 苦笋 ” 呢?陆游一生最大的理想就是抗金报国,收复中原。早在三十七岁时,他就不顾个人仕途, “ 泪溅龙床请北征 ” ,坚决而热切地恳请皇帝御驾亲征,自己则主动请缨随军出征。四十八岁时,他再次毛遂自荐,请求调往当时宋金对峙的最前线 —— 南郑(今陕西汉中),实现他从军报国的理想。他在给四川宣抚使王炎的自荐信里慷慨陈情: “ 获厕油幕众贤之后,实轻玉关万里之行。 ” 意思是说:如果我能到您的幕府里,跟其他贤才一起为您效劳,只要能到边关前线上去,为抗金收复的大业贡献一点绵薄之力,那么就算离开家乡万里之遥,这点苦又算得了什么呢!

在南郑从军的岁月里,陆游迎来了他生命的最高潮,军营的艰苦与危险成就了一位伟大诗人、一个无畏战士的智慧与勇敢。陆游在诗里回忆说: “ 铁衣上马蹴坚冰,有时三日不火食。 ” 穿上军装,跨上战马,在冰天雪地的战场上跟敌军作战,冰霜打到脸上像刀割一样疼。两军对峙时,有时甚至好多天不能生火做饭,只能靠冰冷的干粮充饥。可是这样的生活,陆游并不以为苦, “ 一寸赤心惟报国 ” ,因为这是他报效国家的最好机会,这才是他梦想中金戈铁马的生活。

陆游虽然命运坎坷,但报国激情终其一生都未消退过,六十八岁时他写下了 “ 僵卧孤村不自哀,尚思为国戍轮台。夜阑卧听风吹雨,铁马冰河入梦来 ” 的豪情壮志;八十五岁临终前他还念念不忘 “ 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 ” 的夙愿!

陆游就是他笔下的 “ 苦笋 ” ,再大的风雨、再多的苦难,都是他成长路上必经的考验,是他实现报国理想的必经之路。 “ 人才自古要养成,放使干霄战风雨。 ” 如今,这两句诗又精辟地诠释了习近平总书记的良苦用心:作为人民的干部,不应该在温室中躲避风雨,而应在迎接一个又一个挑战的奋斗历程中,以国家和人民的名义,跨越苦难、磨砺意志、增长才干、成就智慧。(作者:中南大学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教授杨雨)

© 2004-2018 中国地质图书馆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6469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7129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 邮编:100083

电话:办公室:(+86 10)66554848;文献借阅、咨询服务、科技查新:66554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