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严保庸以联警己
详细信息   来源:中央纪委监察部网站    发布日期:2019-09-12

清代江苏丹徒人严保庸,字伯常,号问樵,道光九年( 1829 年)进士,十三年( 1833 年)授山东栖霞知县。

严保庸笃志好学,尤擅长杂剧创作,兼工绘画书法。相比于政声,严保庸的才名更为时人所知,他先后著有《红楼新曲》《同心言》《盂兰梦》等剧本,演出后 “ 风行都下 ” 。

严保庸还善作对联,就如上任栖霞后,他曾撰题一联于县衙大堂之上,联语为:

暗室中自有鬼神,倘鉴余少昧天良,甘为一钱誓死;

公堂上谁非父母,最怜尔难宽国法,苦从三木求生。

在官署悬挂对联,据称始于宋代,至明清两代风气更甚。这种 “ 官联 ” 是中国传统楹联文化的一部分。 “ 官联 ” 乃官员表明自己的心迹、抱负、愿望的载体,内容多是惩腐兴廉、除恶彰善、勤谨为国、秉公为民等,严保庸的这副 “ 自题栖霞县署大堂联 ” 亦如此。

这副对联的内容很明了:别人看不见的地方自有鬼神存在,倘若发现我有违背良心之举,甘愿为收受一钱私利而死;公堂之上谁不是为人父母,最可怜你们难以得到国法的宽恕,苦于从三木中寻求生存。

上联 “ 暗室中自有鬼神 ” 乃用汉代 “ 四知太守 ” 杨震的典故,杨震以 “ 天知,神知,我知,子知 ” 一言拒绝了别人的贿赂。上联 “ 甘为一钱誓死 ” ,让人想起了被康熙誉为 “ 天下清官第一 ” 的张伯行,曾有 “ 我为官,誓不取民一钱 ” 的壮语。下联 “ 苦从三木求生 ” ,所谓 “ 三木 ” 为古代架在犯人颈、手、足三处的刑具,皆为木制。这副对联上联鞭策自己,下联警诫他人,官员自守清廉,百姓免于刑狱,则政风和畅,天下太平。

清代学者梁章钜编撰的《楹联续话》中收录有严保庸的对联数十副,其中在卷二中,对于严保庸的这副 “ 自题栖霞县署大堂联 ” 有介绍,从中我们也可以得知这副联的来历。

原来严保庸在栖霞做官时, “ 每奉家君子手谕,谆谆以立身居官为勖 ” ,父亲曾赐给他一副对联,严保庸 “ 受而谨书之,悬之厅事,朝夕自勉 ” 。严保庸觉得这副对联意思很好,为推广其意,自写了一副对联,挂在栖霞县署大堂上,也就是上面介绍的对联。

那么,严保庸父亲的那副对联是什么呢?《楹联续话》中也有记录,此联如下:

职在地方,但无忘该管地方,即为尽职;

民呼父母,倘难对自家父母,何以临民。

严父此联通俗易懂:在地方任职,要不忘应该管理的地方事务,如此便可称尽职;百姓称呼你为 “ 父母官 ” ,但如果你的所作所为难以面对自己的父母,又怎么能面对人民呢。这是一个父亲对为官的儿子要尽忠职守的教诲。而严保庸自题的县衙联,也当是在领悟了父亲的用心后,既是向父亲保证,也是向世人表明,作为一个地方官员,自己会秉公无私、为民分忧的决心。

史载严保庸在栖霞两年, “ 为政颇有政绩 ” 。道光十五年( 1835 年),严保庸丁忧回乡,从此长居故里,一心著述传艺。(王天相孙慧铭)

© 2004-2018 中国地质图书馆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6469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7129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 邮编:100083

电话:办公室:(+86 10)66554848;文献借阅、咨询服务、科技查新:66554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