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汶川地震的地表破裂与逆冲-走滑作用
详细信息   全文下载|推荐本文 |
  • 出版年:2008
  • 作者:李勇;周荣军;董顺利;张毅;何玉林;陈浩;闫亮;乔宝成;马博琳
  • 单位1:成都理工大学“油气藏地质及开发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
  • 出生年:1963
  • 学历:博士
  • 职称:教授
  • 语种:中文
  • 作者关键词:汶川地震;地表破裂;历史地震;活动构造;走滑-逆冲作用;龙门山;青藏高原东缘
  • 起始页:404
  • 总页数:10
  • 经费资助: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项目(49803013,40372084,40841010);中国地质调查局应急项目。中国石化资助项目
  • 刊名:成都理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 是否内版:否
  • 刊频:双月刊
  • 创刊时间:1960
  • 主管单位:四川省教育厅
  • 主办单位:成都理工大学
  • 主编:刘家铎
  • 邮编:610059
  • 卷:35
  • 期:4
  • 期刊索取号:P206.6 228
  • 核心期刊:中文核心期刊
摘要
2008年5月12日在龙门山映秀—北川断裂带发生的8.0级特大地震,属于逆冲-走滑型地震。作者以地表破裂为切入点,在映秀—北川断裂和彭灌断裂的关键部位,对断错山脊、洪积扇、河流阶地、边坡脊、断层陡坎、河道错断、冲沟侧缘壁位错、小路位错、公路位错、公路拱曲、构造裂缝、断层偏转、擦痕、挤压脊、坡中槽等汶川地震所导致的地表破裂和断裂带开展了详细的野外地貌测量,标定了映秀—北川断裂带和彭灌断裂的垂向断距和水平断距,结果表明汶川地震的地表破裂带沿北东东向延伸,走向介于NE30°~50°之间,倾向北西,倾角介于30°~40°之间。其中北川—映秀断裂带的破裂带从映秀向北东延伸达180~190km,属于单侧多点破裂型,以逆冲-右行走滑为特点,垂直位错为1.60~6.00m,水平位错为0.20~6.50m;彭灌断裂的地表破裂出露于彭州磁峰场—绵竹汉旺之间,长度为30~40km,以逆冲-右行走滑为特点,垂直位错为0.39~2.00m之间,水平位错为0.20~0.70m。表明该地震地表破裂带存在逆冲运动分量和右行走滑运动分量,逆冲运动分量略大于或等于右行走滑运动分量。根据历史地震和活动构造地貌的年龄测定资料,作者认为该区单条断裂的强震复发间隔在1~3ka。在此基础上,初步编制了龙门山地区的地质动力模型图,并认为下地壳物质在龙门山的近垂向挤出和垂向运动,导致了龙门山断裂带的向东逆冲运动、龙门山构造带抬升和汶川特大地震。

© 2004-2018 中国地质图书馆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6469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7129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 邮编:100083

电话:办公室:(+86 10)66554848;文献借阅、咨询服务、科技查新:66554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