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湿地在面源污染治理中的应用回顾与展望
详细信息   全文下载|推荐本文 |
  • 出版年:2010
  • 作者:刘文治;刘贵华;张全发
  • 单位1:中国科学院武汉植物园水生植物与流域生态重点实验室
  • 出生年:1982
  • 学历:博士
  • 职称:助理研究员
  • 语种:中文
  • 作者关键词:非点源污染;人工湿地;反硝化;富营养化
  • 起始页:141
  • 总页数:5
  • 经费资助: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30900222);国家“十一五”科技支撑计划项目(2006BAC10B02)
  • 刊名:环境科学与管理
  • 是否内版:否
  • 刊频:月刊
  • 创刊时间:1975
  • 主管单位:黑龙江省环境保护厅
  • 主办单位:黑龙江省环境保护科学研究院
  • 主编:李景龙
  • 地址:哈尔滨市道外区南直路356号
  • 邮编:150056
  • 电子信箱:bfhj@vip.163.com
  • 网址:http://bfhj.Chinajournal.net.cn
  • 卷:35
  • 期:7
  • 期刊索取号:P875.06 700
  • 数据库收录:《CNKI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收录期刊》;中国学术期刊综合评价数据库来源期刊;《万方数据——数字化期刊群》全文上网期刊;《中国核心期刊(遴选)数据库》收录期刊;《中国科技期刊数据库》收录期刊;《中国报刊订阅指南信息库》收录期刊;美国《剑桥科学文摘:自然科学》(CSA:NS)收录期刊;美国化学文摘(CA)收录期刊
  • 核心期刊:《中国核心期刊(遴选)数据库》收录期刊
摘要
面源污染是导致水环境污染的主要因素之一,具有分布面广、排放量大、随机性强等特征,因此治理难度非常大。湿地通常指位于陆地和水域生态系统之间的过渡带,被认为是治理面源污染最有效的方式之一。湿地主要通过微生物反硝化、土壤吸附、沉淀以及植物吸收等途径来实现对面源污染物的截留和降解。国内对湿地在面源污染防治中的作用关注较晚,始于上世纪80年代初期。运用于面源污染防治的湿地类型主要有人工湿地、湖滨带、河岸带湿地、氧化塘、生态沟渠等。面源污染的治理应当同点源污染的治理紧密结合,高效发挥湿地的净化功能和景观效应。在构建人工湿地时应保护好天然湿地并慎用外来物种,此外人工湿地的后续管理也需要进一步加强。

© 2004-2018 中国地质图书馆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6469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7129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 邮编:100083

电话:办公室:(+86 10)66554848;文献借阅、咨询服务、科技查新:66554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