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南海颗粒物质的通量、组成及其与沉积物积累率的关系初探
详细信息   全文下载|推荐本文 |
  • 出版年:1998
  • 作者:陈建芳;郑连福;陈荣华;郑玉龙;陈文斌;M.G.Wiesner;H.K.Wong
  • 单位1:国家海洋局第二海洋研究所
  • 学历:硕士
  • 职称:助理研究员
  • 语种:中文
  • 作者关键词:颗粒通量;物质组成;沉积速率;南海
  • 起始页:14
  • 总页数:6
  • 经费资助:中德合作与国家自然基金资助项目(编号49070269)
  • 刊名:沉积学报
  • 是否内版:否
  • 刊频:季刊
  • 创刊时间:1983
  • 主办单位:沉积学会;中国科学院兰州地质研究所
  • 主编:叶连俊
  • 卷:16
  • 期:3
  • 期刊索取号:P371.066243
  • 核心期刊:全国自然科学核心期刊
摘要
通过大孔径时间系列沉积物捕获器的多年测量及对样品的多学科综合分析表明:南海北部与中部深海区1000 m左右水深颗粒通量大约为90 mg·m-2·d-1,在多数情况下,季风期间的颗粒通量有比较明显的增高。颗粒物主要组成为钙质生物来源的CaCO3、生物硅、岩源物质及海洋生物来源的有机质。颗粒通量与组成在水柱中的垂向变化表明,生源组分中CaCO3及有机质随深度具有较为明显的减少。颗粒物侧向运动可能是造成某些时段南海中部深层颗粒通量增加的主要原因。颗粒物质在进入深海沉积物之前,CaCO3、生物硅均在深层水与沉积物界面之间发生大量的溶解作用。有机质在沉降过程中的减少,一方面是由于硅质与钙质壳体的溶解而使结合在壳体内部的有机质随之溶解造成;另一方面可能与生物及生物地球化学作用有关。岩源物质除水柱沉降之外,还可以通过浊流等底层搬运机制进入南海北部及中部海盆,其中在南海北部这种搬运作用更为明显。

© 2004-2018 中国地质图书馆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6469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7129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 邮编:100083

电话:办公室:(+86 10)66554848;文献借阅、咨询服务、科技查新:66554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