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郯庐断裂同造山期活动的前陆沉积证据
详细信息   全文下载|推荐本文 |
  • 出版年:2006
  • 作者:石成;王国强;王勇生;李长城;周爱其
  • 单位1:合肥工业大学资源与环境工程学院
  • 出生年:1984
  • 学历:硕士生
  • 语种:中文
  • 作者关键词:大别造山郯庐断裂;前陆盆地;端;元组分分析:结晶度和多型
  • 起始页:448
  • 总页数:6
  • 刊名:合肥工业大学学报
  • 是否内版:否
  • 刊频:月刊
  • 创刊时间:1956
  • 主管单位: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 主办单位:合肥工业大学
  • 主编:杨伯源
  • 地址:合肥市屯溪路193号
  • 邮编:230009
  • 电子信箱:hefe@chinajournal.net.cn;XBZK@hfut.edu.cn
  • 卷:29
  • 期:4
  • 期刊索取号:P806.6 223
  • 数据库收录:中国期刊方阵期刊;全国中文核心期刊;美国《化学文摘》(CA);俄罗斯《文摘杂志》(AJ);德国《数学文摘)》(ZBL MATH);美国《剑桥科技文摘》(CSA);中国科技论文统计分析数据库(CSTPCD);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核心库(CSCD);中国学术期刊综合评价数据库;《中国期刊方阵》;《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中国期刊网》;《中国学术期刊(光盘版)》;《万方数据——数字化期刊群》;《中国核心期刊(遴选)数据库》
  • 核心期刊:全国中文核心期刊;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核心库(CSCD);《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中国核心期刊(遴选)数据库》
摘要
对大别山高压超高压变质岩剥露地表的时间以及前陆盆地对郯庐断裂起源的指示等重要问题进行了探讨。前陆盆地上三叠统至下一中侏罗统砂岩的端元组分分析结果指示了前陆盆地的物源区为大别造山。砂岩成熟度从近断裂处的1.54左右变化为远离断裂处的5.4左右,反映了前陆沉积盆地中黄马青群及象山群应是直接来自大别造山的原地沉积,也说明郯庐断裂在晚三叠世时可能已经存在于大别山东缘。伊利石的结晶度多数介于0.24°~0.39°(△2θ),多型为2M型和1M+2M1型,指示了当时前陆沉积的热演化温度为190~320℃,从而反映了前陆沉积的最大原始埋深约为10000m。

© 2004-2018 中国地质图书馆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6469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7129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 邮编:100083

电话:办公室:(+86 10)66554848;文献借阅、咨询服务、科技查新:66554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