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郯庐断裂张八岭隆起北段晚中生代岩体的成因
详细信息   全文下载|推荐本文 |
  • 出版年:2010
  • 作者:曹洋;牛漫兰;谢成龙;谢文雅;王敬欣
  • 单位1:合肥工业大学资源与环境工程学院
  • 出生年:1983
  • 学历:硕士生
  • 语种:中文
  • 作者关键词:郯庐断裂;张八岭隆起北段;晚中生代;岩体;成因
  • 起始页:415
  • 总页数:6
  • 经费资助: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项目(40603010;40672131)
  • 刊名:合肥工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 是否内版:否
  • 刊频:月刊
  • 创刊时间:1956
  • 主管单位: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 主办单位:合肥工业大学
  • 主编:何晓雄
  • 地址:合肥市屯溪路193号
  • 邮编:230009
  • 电子信箱:hefe@chinajournal.net.cn;XBZK@hfut.edu.cn
  • 卷:33
  • 期:3
  • 期刊索取号:P806.6 223
  • 数据库收录:美国《化学文摘》(CA)收录;美国《数学评论》(MR)收录;俄罗斯《文摘杂志》(AJ)收录;德国《数学文摘》(Zbl MATH)收录;美国《剑桥科学文摘》(CSA)收录;中国科技论文统计源期刊(中国科技核心期刊)来源期刊;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CSCD)来源期刊;中国科技论文与引文数据库(CSTPCD)来源期刊;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CJFD)来源期刊;中国学术期刊综合评价数据库(CAJCED)来源期刊;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来源期刊;中国知网(CNKI)全文收录;万方数据——数字化期刊群全文收录;维普信息资源系
  • 核心期刊:中文核心期刊;中国科技核心期刊
摘要
郯庐断裂张八岭隆起北段分布着一些晚中生代岩体,其侵位时间在120~128Ma之间,稍晚于同期华北克拉通内江苏徐州和安徽宿州地区(简称徐宿地区)。文章通过对上述两地区的地球化学特征的对比研究,认为张八岭隆起北段岩体的岩浆来源可能是壳-幔岩浆混合形成的,并可能经历了一定的岩浆分异作用;而徐宿地区岩浆可能与深部地壳物质的部分熔融有关。上述结果表明,张八岭隆起北段岩浆来源深度较华北克拉通内部徐宿地区深,断裂内具有较强的伸展活动及岩石圈减薄程度。分析认为,断裂的存在和活动在岩石圈减薄过程中具有诱发和促进作用。

© 2004-2018 中国地质图书馆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6469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7129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 邮编:100083

电话:办公室:(+86 10)66554848;文献借阅、咨询服务、科技查新:66554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