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利用夜间热红外数据求取玉米冠层孔隙率
详细信息   全文下载|推荐本文 |
  • 出版年:2006
  • 作者:余珊珊;余涛;顾行发;赵峰;高海亮;张勇
  • 单位1:遥感科学国家重点实验室;中国科学院遥感应用研究所
  • 单位2:国家航天局航天遥感论证中心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
  • 出生年:1982
  • 学历:硕士研究生
  • 语种:中文
  • 作者关键词:玉米冠层;孔隙率;GORT模型;夜间TIR图像
  • 起始页:683
  • 总页数:7
  • 经费资助:中国科学院百人计划项目(编号:KZCX0415),国家教育部留学回国人员科研启动基金重点项目(编号:HX040013),国防科学技术工业委员会项目(编号:KJSX0401)。
  • 刊名:遥感学报
  • 是否内版:否
  • 刊频:双月刊
  • 创刊时间:1997
  • 主管单位:中国科学院;中国科学技术协会
  • 主办单位:中国科学遥感应用研究所;中国地理学会环境遥感分会
  • 主编:李小文
  • 地址:北京市安外大屯路中国科学院遥感应用研究所
  • 邮编:100101
  • 电子信箱:jrs@irsa.ac.cn
  • 网址:http://www.chinainfo.gov.cn/periodical/ygxb
  • 卷:10
  • 期:5
  • 期刊索取号:P625.066 815
  • 数据库收录:中国自然科学核心期刊
  • 核心期刊:中国自然科学核心期刊
摘要
孔隙率是光线透过冠层未被拦截到达地表的概率,是描述冠层结构和生物量空间分布的关键变量。已有研究证明,在夜间热红外图像上,玉米地各亮温组分比较稳定,并且温度均值有明显差异,易于区分。本研究的目的是利用2005年8月23日在怀来测得的夜间热红外数据求取中等密度的玉米冠层(LAI=3.64)在不同角度下的孔隙率。结果表明,在沿垄行方向,孔隙率随着天顶角变化缓慢;而在其他方向(45°和90°)变化较快,且变化趋势相似。将测得结构参数代入余涛的热红外方向辐射性模型,模拟出不同方向下的孔隙率。将测量值与模拟值进行对比,二者有一定的相似性,模型能较好地抓住玉米冠层孔隙率的主要特征。针对二者间的差异,初步分析是由测量中观测目标不完全一致、角度控制不精确、测量高度过低以及投影函数和丛生参数的选择等原因引起的。

© 2004-2018 中国地质图书馆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6469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7129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 邮编:100083

电话:办公室:(+86 10)66554848;文献借阅、咨询服务、科技查新:66554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