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粤东北丘陵区末次间冰期红土的特征与气候环境
详细信息   全文下载|推荐本文 |
  • 出版年:2010
  • 作者:李志文;李保生;董玉祥;温小浩;邱世藩;牛东风;欧先交;彭培欣
  • 单位1:中山大学地理科学与规划学院
  • 单位2:华南师范大学地理科学学院
  • 出生年:1982
  • 学历:博士研究生
  • 语种:中文
  • 作者关键词:蕉岭红土;末次间冰期;粒度;主量化学元素;热带气候环境
  • 起始页:355
  • 总页数:10
  • 经费资助:本文为中国科学院地球环境研究所黄土与第四纪地质国家重点开放实验室基金(批准号SKLLQG0809);高等学校博士学科点专项科研基金(批准号20070574005);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批准号40471139);教育部国家大学生创新性实验计划(批准号081057415)项目的成果。
  • 刊名:地质论评
  • 是否内版:否
  • 刊频:双月刊
  • 创刊时间:1936
  • 主管单位:中国科学技术协会
  • 主办单位:中国地质学会
  • 主编:任纪舜
  • 电子信箱:georeview@cags.ac.cn
  • 网址:www.geojournals.cn/georev
  • 卷:56
  • 期:3
  • 期刊索取号:P206.8208
摘要
地处华南之粤东北丘陵区的蕉岭红土属粉砂质粘土,形成于末次间冰期。红土的细粘粒含量为12.15%~24.64%(平均值18.46%)、Mz为5.91Φ~7.53Φ(6.72Φ)、概率累积曲线和频率曲线分别呈现以“四段式”和“三峰式”构型;主元素氧化物以SiO2、Al2O3、TFe2O3为主,含量依次为50.10%~53.14%(51.36%)、23.07%~24.44%(24.00%)、10.18%~11.40%(10.77%),其它如CaO、Na2O、MgO、K2O的含量均小于1%。这一趋向于细粉砂分布的粒度特征和脱硅富铝化的化学元素特征说明红土形成于较强的风化—淋溶作用下,硅铝系数(3.49~3.86,平均为3.64)指示多数层位属次强度富铝化。其气候环境,以<2μm和<1μm颗粒的含量、硅铝系数、CIA值为指标,与我国的南亚热带—北热带一些地点的现代赤红土和砖红土作一详细对比后认为蕉岭红土发育在湿热于现今南亚热带,相似于热带北缘的气候环境之下。这一看法与前人有关同期“大熊猫—剑齿象动物群”指示的古生态的研究结果相吻合。由此表明,末次间冰期的粤东北甚至整个华南地区可能都处在类似现今热带北缘的气候环境之下,其时的热带—亚热带界线向北推移了至少3个纬度。

© 2004-2018 中国地质图书馆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6469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7129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 邮编:100083

电话:办公室:(+86 10)66554848;文献借阅、咨询服务、科技查新:66554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