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琼东南盆地崖城组煤的沉积学特征与聚煤模式
详细信息   全文下载|推荐本文 |
  • 出版年:2010
  • 作者:李增学;何玉平;刘海燕;吕大炜
  • 单位1:山东科技大学地质科学与工程学院
  • 单位2:山东科技大学山东省沉积成矿作用与沉积矿产重点实验室
  • 出生年:1954
  • 学历:博士
  • 职称:教授
  • 语种:中文
  • 作者关键词:琼东南盆地;崖城组;成煤作用;成煤环境;聚煤模式;沉积学特征
  • 起始页:542
  • 总页数:6
  • 经费资助: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No.40872100)、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规划(973)项目(2009CB219400)、国土资源部全国油气资源战略选区调查与评价项目(XQ-2007-05)和国家科技重大专项(2008ZX05025)联合资助。
  • 刊名:石油学报
  • 是否内版:否
  • 刊频:双月刊
  • 创刊时间:1980
  • 主管单位:中国科学技术协会
  • 主办单位:中国石油学会
  • 主编:杨茁
  • 地址:北京市西城区六铺炕街6号
  • 邮编:100724
  • 电子信箱:syxb3@cnpc.com.cn(地质勘探);syxb2@cnpc.com.cn(油田开发);syxb2@cnpc.com.cn(石油工程)
  • 网址:http://www.syxb-cps.com.cn
  • 卷:31
  • 期:4
  • 期刊索取号:P450.66 167
摘要
对琼东南盆地钻井、岩心、测井、构造形态等资料进行了系统分析,阐述了琼东南盆地崖城组成煤作用、成煤环境及成煤模式。崖城组的成煤作用主要为凝胶化作用;煤层多发育在辫状河三角洲平原泥炭沼泽环境和潮坪的潮间带上部、潮上带泥炭沼泽环境;主要的成煤沉积体系在崖城组早期主要为辫状河三角洲体系,在崖城组中、晚期主要为潮坪—泻湖体系。在综合研究各种影响成煤作用因素的基础上,从沉积环境和构造形态角度建立了6种主要的聚煤模式,即冲积扇扇前和辫状河三角洲平原聚煤模式、泻湖—潮坪聚煤模式、浅海周缘扇三角洲和滨海带聚煤模式、深水半地堑凹陷聚煤模式、浅水半地堑凹陷聚煤模式、深水地堑凹陷聚煤模式

© 2004-2018 中国地质图书馆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6469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7129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 邮编:100083

电话:办公室:(+86 10)66554848;文献借阅、咨询服务、科技查新:66554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