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高载下单晶铜和单晶硅的径向纳动与损伤行为研究
详细信息   全文下载|推荐本文 |
  • 出版年:2006
  • 作者:张静宜;钱林茂;周仲荣
  • 单位1:西南交通大学牵引动力国家重点实验室摩擦学研究所
  • 出生年:1971
  • 学历:博士
  • 职称:教授
  • 语种:中文
  • 作者关键词:纳动;径向纳动;纳米摩擦学;单晶铜;单晶硅
  • 起始页:1
  • 总页数:6
  • 经费资助: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项目(50575190,50521503,50305029);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资助项目(NCET-04-0887);教育部博士点基金资助项目(20050613023).
  • 刊名:摩擦学学报
  • 是否内版:否
  • 刊频:双月刊
  • 创刊时间:1981
  • 主办单位:中国科学院兰州化学物理研究所
  • 主编:薛群基
  • 地址:甘肃省兰州市天水中路18号
  • 邮编:730000
  • 电子信箱:tribology@lzb.ac.cn
  • 网址:http://mcxxb.periodicals.net.cn
  • 卷:26
  • 期:1
  • 期刊索取号:P830.6 141-3
  • 数据库收录: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CSCD)引文源刊;美国工程索引(EI)引文源刊;中国科技论文统计源刊;中文科技核心期刊
  • 核心期刊:中文科技核心期刊
摘要
采用纳米压痕仪研究了单晶铜和单晶硅径向纳动的运行特点和损伤过程.结果表明:径向纳动的残余压痕深度随循环次数增加急剧减小,而纳动循环中载荷-位移曲线在闭合前表现为1个迟滞环;试样在首次径向纳动循环中耗散的能量最大,其后逐渐减小并趋于稳定;材料的接触刚度和弹性模量在最初几次纳动循环中增加较快,随后变化趋于平缓;尽管2种材料的压痕投影面积均随纳动循环次数增加而增大,但由于损伤机制不同,使其径向纳动损伤显示出各自不同特点,其中单晶铜主要表现为压痕边缘的皱褶堆积,而单晶硅表现为塑性区边界裂纹的萌生与扩展.

© 2004-2018 中国地质图书馆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6469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7129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 邮编:100083

电话:办公室:(+86 10)66554848;文献借阅、咨询服务、科技查新:66554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