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以震源机制类型划分汶川、玉树地震构造块体归属
详细信息   全文下载|推荐本文 |
  • 出版年:2010
  • 作者:刁桂苓;王晓山;高国英;聂晓红;冯向东
  • 单位1:河北省地震局
  • 职称:研究员
  • 语种:中文
  • 作者关键词:汶川地震;玉树地震;震源机制;构造块体归属;成组活动;块体整体活动
  • 起始页:1778
  • 总页数:6
  • 经费资助:地震动力学国家重点实验室(LE-09-05)项目资助。
  • 刊名:地球物理学报
  • 是否内版:否
  • 创刊时间:1948
  • 主管单位:中国科学院
  • 主办单位: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中国地球物理学会
  • 主编:刘光鼎
  • 电子信箱:actageop@mail.igces.ac.cn
  • 网址:http://www.geophy.cn
  • 卷:53
  • 期:8
  • 期刊索取号:P260.66141
摘要
2001年11月14日昆仑山口7.8级地震、2008年3月21日于田7.1级和5月12日的汶川7.9级地震,全部发生在青藏高原中部,构成新的地震活动组。昆仑山口和汶川地震分别位于巴颜喀拉活动地块的北部和东部边界,于田地震发生在该地块的西端。GPS的观测资料分析表明该块体整体向东运动。发生在块体不同部位的昆仑山口、于田和汶川3次大地震震源机制类型体现了巴颜喀拉块体活动力学的一致性。汶川主震和强余震发生之前,出现于田序列余震的强度和频度显著增高,进一步证实同一活动地块地震之间的内在联系。2010年4月14日玉树发生6.9级地震,连同1996年11月19日的喀喇昆仑山口6.9级地震和1997年11月18日玛尼7.5级地震,都发生在巴颜喀拉活动地块的南部边界上,震源机制表现为一致的左旋走向滑动,证实它们属于羌塘块体向东运动的结果。事实表明活动块体具有整体运动的性质,而整体运动也是两组各自3次大地震成组活动的原因。

© 2004-2018 中国地质图书馆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6469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7129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 邮编:100083

电话:办公室:(+86 10)66554848;文献借阅、咨询服务、科技查新:66554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