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安徽东南部二叠系龙潭组砂岩碎屑组分及物源分析
详细信息   全文下载|推荐本文 |
  • 出版年:2010
  • 作者:杜叶龙;李双应;孔为伦;王松
  • 单位1:合肥工业大学 资源与环境工程学院
  • 出生年:1985
  • 学历:博士研究生
  • 语种:中文
  • 作者关键词:二叠纪;龙潭组砂岩组分;物源分析;安徽东南部
  • 起始页:509
  • 总页数:8
  • 经费资助:安徽省自然科学基金项目(070415205);国家自然科学基金(40972082,40572076)联合资助
  • 刊名:高校地质学报
  • 是否内版:否
  • 刊频:季刊
  • 创刊时间:1995
  • 主管单位: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 主办单位:南京大学
  • 主编:王德滋
  • 地址:南京市汉口路22号南京大学
  • 邮编:210093
  • 电子信箱:gxdzh@nju.edu.cn
  • 网址:http://geology.nju.edu.cn/
  • 卷:16
  • 期:4
  • 期刊索取号:P206.6 454
  • 数据库收录:中文核心期刊;中国科技核心期刊;中国高校优秀科技期刊;江苏省优秀期刊
  • 核心期刊:中文核心期刊;中国科技核心期刊
摘要
砂岩碎屑组分分析是研究盆地沉积物源及其构造演化的重要途径。龙潭组是我国南方重要的含煤层位之一,进一步确定其沉积物来源和源区构造背景具有重要意义。安徽东南部二叠系龙潭组砂岩碎屑组分特征为:单晶石英含量为25%~40%,多晶石英含量为30%~65%,而且细砂岩中,石英多具有溶蚀的边缘;长石含量变化较大,在细砂岩中含量在5%~15%之间,在中粗粒砂岩中含量仅为1%左右;岩屑在细砂岩中的含量为15%~25%,在中粗粒砂岩中含量为10%~20%。砂岩物源分析结果显示,龙潭组砂岩来源于再旋回造山带与消减杂岩带的混合蚀源区,结合含近源砾石特征及区域大地构造背景,可推测研究区龙潭组物源区很可能来自华夏板块与扬子板块碰撞的接壤地带——江南造山带。

© 2004-2018 中国地质图书馆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6469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7129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 邮编:100083

电话:办公室:(+86 10)66554848;文献借阅、咨询服务、科技查新:665547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