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名: 密码: 验证码:
四川盆地威远—资阳地区震旦系储层沥青特征及意义
详细信息   全文下载|推荐本文 |
  • 出版年:2008
  • 作者:崔会英;张莉;魏国齐;胡国艺;梁峰;向杰
  • 单位1:中国石油勘探开发研究院廊坊分院
  • 单位2:中国石油天然气成藏与开发重点实验室
  • 出生年:1981
  • 学历:硕士
  • 语种:中文
  • 作者关键词:天然气成藏;储层沥青;灯影组;震旦系;威远—资阳地区;四川盆地
  • 起始页:489
  • 总页数:6
  • 经费资助: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973计划)项目(2007CB209503);中国石油基金项目(07-O1C-01-07)。
  • 刊名:石油实验地质
  • 是否内版:否
  • 刊频:双月刊
  • 创刊时间:1963
  • 主办单位:中国石油化工股份有限公司石油勘探开发研究院;中国地质学会石油地质专业委员会
  • 主编:叶德燎
  • 电子信箱:E-mail:sysydz@mail.wuxisuo.com;sysd@chinajournal.net.cn
  • 卷:30
  • 期:5
  • 期刊索取号:P452.06167-12
  • 核心期刊:中国自然科学核心期刊
摘要
四川盆地威远—资阳地区震旦系灯影组储层中存在大量固体沥青。该区沥青产状以溶孔充填和裂隙充填为主,晶间充填次之,微粒浸染最少。根据生物标志化合物特征,可将该区沥青分为2类:一类以威117井为代表,另一类以威118井、资1井和资6井为代表。沥青产状和沥青含量的分布与储层的储集性能呈正相关关系。沥青反射率值呈2段分布,各层段演化程度相似。结合地质条件,认为该区沥青多为后生—储层沥青,属原油热裂解成因。储层沥青的含量和分布指示了原油裂解气的气源灶。沥青的产状、等效镜质体反射率值分布和生物标志化合物特征表明该区存在2期沥青,且以第2期为主,第1期较少。在此基础上,结合构造演化史,恢复了该区天然气成藏史。

© 2004-2018 中国地质图书馆版权所有 京ICP备05064691号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17129号

地址:北京市海淀区学院路29号 邮编:100083

电话:办公室:(+86 10)66554848;文献借阅、咨询服务、科技查新:66554700